候本来也是有机会谈恋爱的,但当时心思都在学习上了。毕业之后,到了社会上就发现女孩子都很现实。"你可以自己吃苦,但是她不愿意跟你吃苦。这是很真实的,很现实的。"
第25节:奋斗在北京(4)
陈华曾在某公司工作过两年。陈华每天早上会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去上班,路上会从某大学穿过。那里有条河,他就顺着河骑,有一次陈华看到很多女孩子站成一排,很多有钱人就开着车过来接。"车子排了老长,一个一个地接走了,"陈华叹了口气,"以前听别人说过,那次是自己亲眼所见。"
说到爱情,陈华感觉到的全是压力:"女孩子凭什么跟你,房子、车得有吧。北京人还好些,外地人在这边奋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陈华在自己博客上转载过一部网络小说《我和一个jì nǚ同居的生活》。"别看名称是这么说的,内容很感人的。"他说。他说这部网络小说看的人很多,一天点击量是五万,好多人都看哭了,陈华说:"我没哭,但是很感动。"他说上面的一些人情世故最打动他。
生活,它有时让你觉得渺茫,有时让你又很痛苦,有时却也会给你带来快乐。其实,正如一位诗人说的那样,生活就是一张网,而爱情就像似在被网在生活中的一种特别的东西。总之,酸的甜的苦的痛的伤的笑的悲的喜的哀的怒的都被牢牢地网在了里面。
--《我和一个jì nǚ同居的生活》
第26节:从村到村(1)
二 从村到村
张 冉
郑章军,男,1982年生,内蒙口赤峰市林西县人。父母都是工人,有一个亲弟弟。北京科技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计算机与科学专业。大四在北大青鸟软件培训班学习一年,现供职于国企,是一名软件工程师。
1. 应该要走出去,到北京
2002年的夏天,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EMS到了林西这个内蒙古自治区的小县城里。从县到乡,再从乡到村,村长亲自敲着锣,把通知书从村口一路送到郑章军的家门口。他们村,之前只在1986年、2000年出过两个大学生,到郑章军,是第三个。下一个可能是郑章军的亲弟弟--今年他们村唯一一个上高三的。依他们村的习俗,只有每年的正月十五才会敲锣打鼓。
要开学进京了,父亲和他打了一包衣服,坐在采矿的拖拉机上,笃笃笃地就来到了县城。他们没有坐在驾驶室里,只是坐在矿石上,随着拖拉机一颠一颠地上下起伏,扑腾颠簸。从县城辗转来到火车站,站台上,父亲只说了五个字:好好学习噢。火车开动,父子俩挥手告别。
18块的半价火车票,就把他从内蒙古赤峰载到了偌大的北京城。
郑章军上大学,在村里人的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一直成绩很好。母亲上了十几年学,这在重男轻女的农村是很少见的。"她经常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所以我就要安心把书读好。"
郑章军的父亲倒是对读书看得不那么重要,而是把钱看得挺重。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家里的水瓶给打破了,结果挨了一顿狠揍。妈妈就会很心疼地问有没有被水烫着。初三的时候,爸爸指着一辆拖车对他说,儿子啊,以后就你开车,我拉矿石,咱爷儿俩这样多好,嘿嘿!可是,郑章军就觉得,应该要走出去,到北京。
小时候的郑章军特贪玩淘气,成绩也不好,直到他遇到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和别的老师不同,王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抢答,这样反应最快的郑章军即使坐在后排,也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他经常被表扬,自信心也渐渐地建立起来。后来有次考试少了张考卷,最后一排的郑章军刚好没分到,这时老师就把成绩最差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