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锐,陶谦当年也是靠着丹阳兵起家的,糜竺竟然能召到五百人!而且按糜竺的说法,几年的征战后存留下来的肯定是打过硬仗的精兵,只可惜百人的话确实少了点。

    饭后送别,糜竺骑在马上心道:“不管怎么样,让小妹和他去试试吧……”

    也难怪糜竺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张仁现在又有什么?换句话说糜竺就是想把糜贞安排妥当,自己好安心的追随刘备而已。真正对张仁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张仁其实已经猜出了糜竺的真实想法,对他也无可奈何,必竟自己目前的水准真的很差。不过好在糜氏兄妹的关系恢复,糜竺又正式把产业完全交给糜贞,那就代表着眼下的头等难关已经过去,之后的产业合作再无后顾之忧。而且糜竺给他送来了一百丹阳精兵,这也让自卫能力不足的张仁多少有了些底气。

    先把糜贞哄开心之后,张仁把生意方面的事交给糜贞打理,财政方面的事现在有甄宓在帮他管,他也就能安心的和马钧钻进研究室去折腾印刷机械的设计制造。

    另外张仁专门挑出一些纸派人送去刘表那里,算是应付一下刘表对优质纸张的急切需求,同时自身的纸张产量却被他暂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刘表只说是原材料还没搞齐。刘表当然不清楚这些,还以为是张仁的纸张生产还有些什么问题,就把那些纸自己收用了。这样一来虽说有不少人知道张仁在搞新纸,却也真没有什么人注意过。

    不过接下来张仁又头痛了。

    首先是陶字。张仁最初只不过是随便搞了一些陶字出来,但真正准备去做的时候却发现远远不是他所想像的那么简单。现代的常规汉字就是五千余个,汉时乱七八糟的生僻字又多。如果说按每个字备十个陶字来算,他大概要准备十万个左右的陶字才够用。再者马钧精于木工手艺和机械,对陶艺却是一知半解。让他雕刻一些木字出来也许行,可十万个不得累死他?而且没有达到比较好的尺寸统一,排版时都是件头痛事。

    两个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张仁突然灵光一闪:“凸字凸字,我干嘛非要在如何直接做成型的凸字上费脑筋啊!”

    脑筋一转过弯来他就灵感大发,先让马钧做好数个两厘米见方、深一厘米的木制小盒,把陶泥在木盒中削平后再软磨硬缠的找蔡琰在陶泥上写出许多现时点的汉字,再找来几个一流的陶匠雕刻并烧制成凹字范畴。

    凹字范畴出来后,张仁再用这些凹字范畴转制出一些凸陶字样,又反过来用凸陶字制出规格统一的凹陶模板……总之反复数次后他一咬牙下了血本——取用规格大小已经统一的凸陶模板作为陶范,搞出来青铜制的凹字!当然青铜制的凹字不是用来印刷的,而是专门用来制作印刷用凸陶字!差什么字整好陶泥在青铜凹字板上一会儿就能做出大小统一的陶字来。他这么做的目的不外乎青铜制品可不像陶字那么容易损坏,而且能够达到陶字大小的基本统一,为以后的印刷作好准备。

    此外就是张仁打算把标点符号给引用过来,不过在与蔡琰详细交流过后,只取用了逗、句、顿、问、感叹这五个。再就是张仁把纸制的大小订在25cmx18cm,这样用他这些2cmx2cm的陶字,除去边框什么的话每个单页记载量是两百字左右。

    陶字的事是解决了,马钧与陶匠们也就忙着制作陶字去了。不过张仁可没轻松下来,因为印刷用的油墨才真正的让他头痛不已。张仁不怎么懂化学,印刷用油墨是什么成份他根本就不清楚。当时常用的水墨若是进行少量印刷是能勉强应付,但大规模印刷的话就不行了。陶字出来一些后张仁自己排了一个版,反复去试用各墨看印刷出来的效果如何。可不是太浓就是太淡,要么就是挂不上墨,要么就是纸都沾在了版上。张仁也不知试了多少次,用去多少种材料,甚至连胶漆、猪油之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