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载信挑选的兵,有三个条件,一要弓马娴熟,二要武艺高强,三要并州本地人,在马匹方面,他同样也是精益求精,一要耐力持久,二要爆发力惊人,三要高头大马。
若是平时遇见了这种事,并州边军难免要阳奉阴违一番,免得把自家精锐都被别人做了嫁衣,可问题是并州军中的许多人刚刚跟着旧晋王客串了一把反贼,所以并州军如今的处境相当尴尬,非但不敢为难来挑人挑马的宁载信,还豁出了老底,把最好的人最好的马双手奉上,一心想要巴结这位新晋王,撇清和旧晋王的关系,真是送礼还唯恐人家不肯接受,姿态低得不能再低。
也因此,宁载信组军的过程极为顺利,一千晋王府卫军很快满员,然后宁载信便亲自训练了这支骑兵半年。
这时候,并州军上下其实还是有点看不起这位王爷的,虽说这位王爷曾把叛军打得大败,可在许多人眼里,这场战争的胜负未免有着太多的运气成份在其中,特别是那一场火烧叛军粮草辎重的偷营之战,若是宁载信没有成功,叛军就未必会输,那如今的天子究竟是哪位,还真是不好说了。
不过半年之后,当鞑子再次进犯,宁载信亲自领着王府卫军参战之后,所有人都服气了。
一千骑兵,一日一夜奔袭数百里地,直插敌军腹部,以寡击众并战而胜之,生擒鞑子主帅,歼敌两千余,己方不过伤亡百余人,余者带着鞑子主帅全身而退,而鞑子因为丢了主帅,群龙无首之下,只好黯然退兵,这样的战绩,谁能不服?谁敢不服?
大汉朝自从和鞑子们开战以来,就从没有人能取得过这样辉煌的胜绩!
并州沸腾了,大汉朝沸腾了。
之后的岁月里,晋王府亲军每每出现在战场上,总是伴随着并州边军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和鞑子大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晋王府铁骑,也因此而声名大噪,每次战损之后补充人手,都已经不用宁载信再到各地的军营里费心费力地去挑人了,反而是各军的精锐现在都争着抢着要加入晋王府卫军,并以能够入选为荣,而这样的人,也往往会被所有人视为精锐中的精锐。
“跟着晋王去杀鞑子!”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无数并州乃至大汉男儿为之如痴如醉,如颠如狂。
而且不单只是军事方面颇有建树,在治理地方上,宁载信也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太原郡因此而受益颇多,日子久了,宁载信也和自己的前任一样,得了个贤王的称号。
于是乎,这样一位注重民生,又能保境安民的王爷,在太原郡百姓的眼里,自然就成了神仙一般的人物,深受敬重,特别是在晋王府所处的晋阳城中,更是如此,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曾经有一个外地人在城内的一家酒楼里只是表露出了对晋王的不屑,就被酒楼里愤怒的当地人给打了个半死,赶出了城。
到了如今,宁载信当上晋王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在太原郡越发地深入人心,而晋阳城内的晋王府,更是成了当地人心目中圣地一般的存在,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府前的那一条大街上不许跑马,不许乘车,不许坐轿,就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约定成俗的不成文规矩,据说这是为了表达大家对晋王的敬重。
所以现在除了晋王府的人之外,还真就没人在这条如今被人称为王府街的街道上骑马乘车坐轿了,就算是并州军中的将领或是太原郡的官员们有事要求见晋王时,都是乖乖地到了街口便下马下车下轿,步行到王府大门前。
这一天,又有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的年轻男子,骑着一匹没了独角的红色角马,和几骑护卫打扮的同伴一起,来到了王府街的街口。
“什么烂规矩!太形式化了!”
看了看那长长的王府街,浓眉大眼,面目英挺的年轻男子心中暗骂了一声,有点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