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在明朝,基本算是每个读书人最神圣c最私密的所在,一般只会用作招待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与红颜知己红袖添香c举案齐眉。♀不过,白安一不是读书人,二是药铺里的工作很忙,基本没什么时间待在书房里。
所以白家的书房更多的使用者倒是白家的小姐白芷,平日里都是白芷偶尔会到书房中读读书c写写字,而书房的日常洒扫工作,也是由白芷亲自完成。
而这会儿,杨慎正站在书房中,拿着一本叫做《普济方》的医书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对书上一些娟秀的c蝇头小楷的批注点头称许。
“杨兄对于这岐黄之术,果然也有研究啊。”张阳走进书房,笑着向杨慎打招呼。
“哈哈,家父喜爱研究,我也不过是跟着凑凑热闹罢了,怎敢在张神医面前班门弄斧。怎么样,听说张先生你受伤了,恢复得怎么样了?我倒是给你带来一副家父昔年偶然得来的一个方子,制成的膏药对于伤筋动骨之类的伤势别有奇效,不知道张先生你是否看得上眼。”杨慎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笺递给张阳。
“怎么会,我也只是粗通外科手术,对中医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哪敢称神医,杨兄你也不必客气,叫我张阳就好,让你多费心了,其实我的伤势也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这不连拐杖都已经扔在一旁了。”张阳接过杨慎递过来的方子,仔细看了看,很心虚地发现根本看不出那方子其中的奥妙所在。
不过杨慎倒是觉得,张阳这样说只是谦虚而已,遂笑笑了事,不再多说。在杨慎看来,如张阳这般博闻广识之人,在大明已经非常罕见,这也是为什么杨慎这个官二代独独对张阳抱有这么大的兴趣。
杨慎自小便喜欢各种奇闻异事,他博通群籍,善于校勘c考辨诸书,在其之后被贬谪遇难时,还曾著有《“丹铅续录》十二卷,《丹铅阂录》九卷,《丹铅杂录》十卷,《丹铅别录》若干卷,又能《赘录》c《附录》《三录》c《四录》c《要录》之名。这些书分天文c地理c时序c花木c鸟兽c宫室c冠服c珍宝c音律c物用c人事c人品c史籍c订讹c字学c雷爵c博物c礼乐c卦名c饮食c干支c数目c怪异c身体c诗话c琐语等二十六类,每类又分若士细目,广引经c史c子c集各类书籍记载进行考证,证其源流c辨其异同c正误,阐发己意。
杨慎为学,主张博通约取,笃于实际,反对大明如今喜欢空谈的空疏学风,所以虽然杨慎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就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但是杨慎却始终看不惯京城里的文人圈子,却独独喜欢张阳这种,虽然不是文人,却博闻广识之人。
“嗯,既然张兄你恢复得不错,那我也就放心了,之前说过要来找你,好好讨教讨教外域的风情地理,结果没成想,碰上了这么多事情,一拖就拖到现在,实在是世事无常啊。”杨慎有些感叹地说道。
“是呀,不过,这次杨兄来天津,又是所为何事?”张阳当然不可能认为人家杨慎大老远的从京城来天津卫,仅仅是为了给自己送一贴膏药。
“嗯,正要跟张兄你说这一件事呢,这次我来天津卫,除了要来看望张贤弟你以外,还因为有一位我久仰已久的大才子,路过天津,特来拉张兄你一起,与他一聚。”杨慎笑着对张阳说。
“哦?!竟然还有被杨大才子你称为大才子之人?这确实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张阳自然也能看出杨慎虽然和气,但其实傲气十足的性格。
“这人想必张兄你也必然听说过,此人姓唐,名寅,字伯虎,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前些年,他来京会试之时,我曾见过他一面,对其文采风流,着实佩服不已,特别是他画的山水c仕女”
杨慎的话还没有说完,张阳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