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0英军在约克敦投降。当诺思勋爵得悉这个消息,痛苦地喊了声“天哪!一切都完了”。可是,乔治三世在听到约克敦战败的消息时,却宣布他永远不会批准“以北美分裂为代价去谋求和平”。不过,说几句慷慨激昂的硬气话不难,可要真刀真qiāng地硬来,哪怕是打到海枯石烂也不罢休,却是需要本钱的,更重要的是,国王做不了是战是和的主。仗不是国王或首相想打就打的。诺思勋爵就曾对乔治三世说:“王位上的君主不能反对下院审慎的决议。”

    当时英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亚当斯密的传记作者约翰雷是这样描写的:“当时英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英国人正在与法国、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联军决一死战。伯戈因在萨拉托加屈辱地投降了敌人,而康沃利斯也在约克敦投降了敌人。埃利奥特被包围在直布罗陀。一方面,爱尔兰日益不稳,正形成一种威胁,另一方面,欧洲的北方诸国(它们被称为武装的中立国家)手握刀柄对英国心怀仇恨,虎视眈眈地伺机采取行动。”

    英国该怎么办?面对美国独立这一现实,是战是和,是战个不休还是见坏就收,诸如此类的问题,却不是单凭一通激昂的言辞所能够解决得了的。弄不好,大英帝国连老本都要赔进去。约克敦的投降,使得大不列颠的和平呼声“突然高涨”。英国舆论对武力政策失去了耐心。一天晚上,吉本在布鲁克斯俱乐部说他同意这样的说法:“受辱比毁灭好”。

    1782年2月,诺思内阁在国内反战的声浪中垮台。英国对分离出去的殖民地没有继续拼杀下去,而是选择了谈判和妥协。1783年9月,英美正式签署巴黎和约,“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放弃对合众国及其每一部分的统治、礼节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离七年战争的结束还不到二十年,大英帝国就眼睁睁地看着美利坚合众国永远地离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祖国母亲”的怀抱。和约签订之时,拥有大约900万人口的英国并没有丧失制海权,而且纽约、底特律、查尔斯顿、萨凡纳等城市还在英军之手,北边还控制着加拿大。可英国还是选择了分离。“大英第一帝国”瓦解了。但是天没有塌下来,英国的辉煌并未因此终结,相反,新的“日不落帝国”正在兴起。

    发展的道理没那么硬

    印度1939年铁路网全长4.1万英里。

    1880年,印度铁路网全长7000英里,到1939年,六十年里,增长了近7倍。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发展,不止是铁路里程的增长。

    殖民时代的印度文教事业,不乏巨星闪烁的荣耀。加尔各答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孟买大学这三所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都是在1857年仿照lún敦大学建校的。70多年后,毕业于马德拉斯大学的加尔各答大学教授昌德拉塞卡温卡塔拉曼,因发现拉曼效应,荣获了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不朽的《吉檀迦利》,泰戈尔在1913年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第一人。就连独立斗士甘地和尼赫鲁,也都是英式教育熏陶出来的。

    社会变革同样引人注目。

    寡fù殉死是一种印度习俗。1818年,仅在孟加拉管区,就有800个寡fù殉死。这种习俗的根之深,蒂之固,以至于阿姆赫斯特勋爵(1823年8月1828年3月在任)作为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总督,也不敢伤害印度教徒的宗教感情,担心取消殉死“比实行殉死所引起的灾祸要大得多”。不过,英国殖民统治者对这种残酷的习俗最终还是再也看不下去了。1829年,总督班廷克勋爵顶着印度社会的压力,取消了寡fù殉死,规定协助寡fù自焚的行为是谋杀。

    残酷的习俗还不止于寡fù们被活活烧死。在印度东部的奥里萨山地,盛行着人身祭祀。又是总督哈定勋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