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绪言”里劈头就说:“东亚之天地,建国者不一而足,举立宪之政者,可谓绝无矣。算其嚆矢者,其唯我日本乎?”欧美人士,也是好评不少。美国驻日公使向本国报告说:“宪法是这个贤明、自由的政府取得进步的最好证明。这种进步不是一时的试验,也不是这个充满活力的东洋政治体制模仿西方文明的装饰品,而是对日本过去历史的坚定、永远的胜利。这个胜利向各国宣告了日本新时代的到来。”甚至像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和美国的奥利弗霍姆斯(18411935)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对明治宪法也是不吝赞许。

    可是,高兴者不仅是高兴得太早了,而且更是一厢情愿的高兴。1889年2月15日,在向全国府县会议长所作的说明里,伊藤博文就明确地讲:“无论将来发生何种事变,……上保元首之地位,决不把主权下让予民众。”这离宪法颁布才几天呀?

    不过,也不是谁都容易被忽悠住。和许多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同,中江兆民悲叹国民的“愚狂”。他对明治宪法的反应是:“通读一遍,唯有苦笑耳。”他甚至骂明治宪法是一部“毫无价值的宪法”。日后,文部省在1946年5月的《新教育方针》中也曾这样总结这段历史的教训:“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匆忙摄取了西洋文化而实现了现代化,而没有充分摄取其实质。……引进了宪法政治和议会制度,但其实质,即反映尊重人权和自由意志的政治却未能真正实现。”

    惹不起的儿子

    纳粹德国之所以在二战中“挨打”,并非因为它“落后”。这和德意志第二帝国、日本帝国相似。

    希特勒上台之后,可谓是一心一意谋强盛,要为德国拓展疆土,为日尔曼民族争生存空间。短短几年间,第三帝国一跃而成令世界瞩目,让欧洲胆颤的军事强国。然而,国家强大,百姓并不见得就幸运。德国人民一度为之欢欣鼓舞的煊赫国力,只不过是希特勒冒险的雄厚赌本。

    希特勒将强大的第三帝国推向战争的漩涡后,德国难以自拔,进而难以自保,沦落为饱尝战争之苦的挨打国家,人民饱尝战火之苦。

    “那双神奇的手!”

    如果说希特勒是一个人间恶魔的话,那也是一个颇具个人魅力的人间恶魔。尤其是他辩才无碍,让许多人如痴如醉。

    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就说,“希特勒的讲演天才可以说是高人一等,无论是对于一般的群众,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同样能够发生奇效”。据德国女导演里芬施塔尔回忆,1932年2月,因为在柏林体育场听了希特勒演讲,结果“精神完全麻木了”,两个小时后,她站在波茨坦大街上浑身发抖,甚至连拦一辆出租车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日后以《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而闻名于世的女子,当时完全被希特勒的演讲所征服。

    跟曾为纳粹政权效过力的里芬施塔尔和卖过命的古德里安不一样,出生在德国的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作为一个犹太人,跟纳粹党并不曾站在同一战壕。1922年10月,18岁的摩根索在科堡见到过希特勒。几十年后忆及往事,他还在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听到这个人演讲时,我被吸引和沉醉得几乎瘫痪的感觉。”

    不过,希特勒的舌灿莲花,也让有的人觉得,他只是个擅长耍嘴皮子的角色。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意志共和国总理。那天,凯泰尔正在捷克的一家诊所。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在他看来,希特勒“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这个人之所以“在一群头脑简单的人们当中大获全胜,只是靠他那口若悬河的辩才”,至于是否真适合当总理,这位日后的陆军元帅当时认为,“大有值得存疑的余地”。

    凯泰尔有这种感受,并不奇怪。因为在魏玛共和国走过的十余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