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lún将军,不怎么瞧得起这个缺乏军事经验的总统。1861年11月,林肯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可他并没有因此对总统更加友善一点。一天晚上,林肯和国务卿西华德、私人秘书约翰海顺便来到他家。等了一个多小时,麦克莱lún才参加完婚礼回来。当仆人告诉他总统一行来访时,他没去见总统就直接上楼了。更过分的是,过了半小时,仆人告诉还在干等的林肯,将军已经上床睡觉。总统一行只好打道回府。在回去的路上,海憋着一肚子的火。林肯却耸耸肩,说这种时候最好不要计较繁文缛节和个人尊严。后来林肯还说:“只要麦克莱lún能为我们赢得胜利,我情愿为他牵马。”

    可是,这个陆军总司令却经常不客气地抨击总统。他不仅对有权直接掌握陆军的斯坦顿部长封锁自己的战略意图,就是对林肯总统也这样,而且还竭力控制军权。在斯坦顿的建议下,1862年3月11日,林肯下令撤了麦克莱lún陆军总司令职务,把他降职为波托马克军团司令。可是麦克莱lún依然故我,无视文官领导,没有把林肯总统和陆军部长斯坦顿放在眼里,蔑视像他们这样半路出家的文官“干预”军事事务。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布《解放宣言》,可麦克莱lún私下谴责《解放宣言》“开创奴隶战争”。有些军官甚至敦促麦克莱lún进军华盛顿,胁迫撤消《解放宣言》。

    更有甚者。1862年10月1日至4日,林肯视察部队,催促麦克莱lún采取行动。回到华盛顿,林肯又让哈勒克向麦克莱lún发出命令:“渡过波托马克河并攻击敌军。趁道路良好之际,你部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可是接到指令的麦克莱lún,却按兵不动。将军不听最高统帅的号令了。10月24日,林肯给麦克莱lún拍电报:“请原谅我问一声:使谁都疲劳的安提塔姆战役结束后,你军的马匹都干了些什么?”愤然之情,溢于言表。

    麦克莱lún对总统的电报很恼火,但还是开始行动了。李将军在安提塔姆战役之后一夜之间就横渡波托马克河,而麦克莱lún的大军竟然用了6天,紧接着又花了7天时间才向南前进了50英里。结果贻误了战机。抱怨不能“用一个钝得无法干活的钻子去钻孔”的林肯,在11月7日撤了麦克莱lún的职。

    职业军人必须听从文职政府的指挥,执行文职政府的各项政策,军人自己的政治观念不能影响政策的贯彻。这一点对共和国来说,生死攸关。像麦克莱lún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二百多年的历程中,是极其罕见的例外。

    乔治马歇尔就不同于麦克莱lún。乔治马歇尔是一位职业军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对1942年决定在西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马歇尔并不赞成,但罗斯福总统决心已定,用布莱德利将军的话来说,“他也只能无条件地去执行”。

    虽然命令就是命令,但是也不能狭隘地理解马歇尔的服从。毕竟,文职政府的权力是在宪政的框架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尽管将军们在政治上没有直接的发言权,可他们并非总统随意使唤的奴才、会说话的工具,军队也不是政府任意支使的私家军。军队从属于人民,这是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总统并非政府权力的终极源头。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其用意不在于要将军们经常支持和服从他们根本就不赞成的行动,而是在于维护宪政,防止军人干政这种更大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军们对文职政府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盲从。

    “他不会服从命令的”

    在同时代的将星之中,麦克莱lún的名字远不如李、杰克逊、格兰特、谢尔曼那样光彩夺目。虽然自视甚高,可他在南北战争中,并没有施展出让人心服口服的军事才能。那么,倘若他是一个军事巨人,共和国就可以允许他脱离文职政府的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