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当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几个中国人齐齐点头。
就是外圈的学生们,也是纷纷点头。差评什么的怎么可能被损害心情,大家哪一个不是从小被骂到大的。
挨骂怎么会损害心情,挨骂是人生的一部分啊!
林登愣了片刻,总算回忆起这里是中国了,傻傻笑两声,说:“总之,我们以前收到的评论里面,是少见的好评极多,所以,特地编印出来,让杨锐先生高兴一下……唔,看到差评不会不高兴,看到好评至少会高兴吧。”
“当然。看到好评肯定高兴,另外,我看到差评会不高兴。”杨锐向林登眨眨眼。
林登瞬间意会,笑了起来,说:“以后再有读者的好评,我们也都想办法转寄给你。”
“把好评转寄给我就行了。”杨锐笑着说话,翻开其中一页,看了起来。
卢月萍等人也连忙趴在他的身后,跟着一起阅读。
文后评论大部分都不长,而且多是字迹潦草的复印件,但是,潦草的字迹配合潦草的署名,在此时此刻却分外显的耀眼。
“统和了目前的基因学理论,对研究基因组和利用基因有着积极的作用,基因作图和测序的方法发人深省,多种新方法的出现,必然会将基因学研究推向新的的高峰……”
“以整个基因组为单位分析基因组的功能,相对于目前的基因学研究,是全新的概念,杨锐完成了整套系统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相信会成为令成功之作……”
“的提出,将极大的促进基因学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式来研究的课题将大大增加,虽然不能将之预言为基因组学的功劳,但是,基因组学的提出的确令人感到新鲜,并可语言,它将扩展基因学的研究基础,进而扩展生物学的研究基础……假如本书出版,我愿意将之设为华盛顿大学生物系的四年级生的必读课本。”
美国人向来喜欢夸大其词,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皆是如此。
尽管如此,关于的评论,还是令人浮想联翩。
蔡教授更是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杨锐一页页的翻下去,还是看的很爽。
尤其是看到某些熟悉的名字的时候,心情更是相当不同。
诺顿出版社在教育出版社还是耕耘了相当之久的,因此,他们能够恰当的找到相关领域的学者来做评论。
这里面的许多人,到了杨锐读研的时候,都已经是业内大牛了。
杨锐心道:我现在把这些评论收起来,到30年后,说不定也能混个什么协会的会长干着。
“诺顿出版社很用心啊。”杨锐不由的赞扬一声。
“谢谢杨锐先生。”林登很开心的道:“我们是很用心的想要将杨锐先生的介绍给全世界。对了,达尔贝科教授也看了您的书,评价极好,他说自己也有相关的研究,会在之后整理了资料,发表出来。”
“那太好了,希望达尔贝科教授能推动基因组学的发展。”杨锐是确实高兴,建立一门学说就像是建设一座城市一样,在城市建立之初,一定是吸引到的人越多越好,吸引来的人水平越高越好。
如达尔贝科教授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参与哪个学说的讨论,或者深入哪个研究领域,一定会带动大量的跟风者。
当然,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讲究眼光的,贸贸然的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是很危险的事。达尔贝科会说要做相关研究,也是因为他以前就做了类似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杨锐而偏离轨道。
尽管如此,达尔贝科直接说出来也是很难得的。
塞西尔站在旁边,无言以对,他的准备太不充分了,又想象的太简单,以至于现在干脆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