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决不了行军问题。南方的秋天雨不停,田埂上像抹了油,一步三滑,最后连跌倒的姿势都‘正规化’了,全都是刺溜一下,两腿劈开,骑在田埂上,许多人的屁股都跌肿了。”

    “行军问路,老乡说10里地,部队走了一夜也没走到。再打听,原来那是直线距离,山道弯弯,上坡下岗,实际40里都不止。地图上标着一个村子,定在那里宿营,到了一看,只有三户人家,别说一支大部队,一个班也住不下。南方的山区就是这样,三家一村,五家一个集,除了集镇,难得有那样大的村庄,部队累了一天,晚上只好露宿在野地,不论刮风下雨。”

    “最要命的是南方的dú蛇,站在路边草丛树棵里看不见,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蹿起,一口就能致人死地,叫人整天提心吊胆。”

    “从北方带来的布鞋经不住水泡,没几天就穿帮儿烂透了,只好穿草鞋。北方人没穿过草鞋,脚上磨得又是脓又是血,晚上睡觉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硬拽,草鞋就变成了‘皮鞋’,撕下一层血ròu模糊的皮ròu。”

    南方蚊子多,部队没有蚊帐,不少人打摆子,发高烧,又没有yào治,就那么硬挺着,听任疾病的折磨。除了打摆子、腹泻外,疥疮又是对部队的一个严重威胁。南方天气潮湿,加上日夜行军作战,泥里爬,水里滚,露宿荒野,身上没有干的时候,更谈不上卫生条件,不少人染上了可怕的疥疮。

    疾病,小路,草鞋,一部艰苦卓绝的悲壮史诗。

    战士们这样形容大别山:“一明两暗,马桶吊罐。莫(没)得莫得,可怜可怜。”

    这段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是大别山的民房,后面说的是老乡见到部队,跑不脱的先摊开双手,问什么都答“莫得莫得”,问急了就答“可怜可怜”。

    ------------

    “安卵子”的会议(2)

    ------------

    河南、山东籍的战士说:“啥大别山,应该叫‘大鳖山’!”

    河北、山西籍的战士说:“大别山,大别山,瞧这名字就不吉利,‘大别山’,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徐海东的红25军、李先念的新四军5师,都没有在这里蹲住,我看咱们这回也够呛!”

    晋冀鲁豫那方水土的人有这样的说法:宁向北走1,000里,不朝南方迈一砖。

    进入大别山的北方战士生了病,没别的要求,喝一口米汤,吃一口小米饭,啥病都好了。

    他们思念故乡故土,不理解面对的一切:“跑到这鬼地方干啥?是不是打败仗啦?”“反攻、反攻,照这样子反下去,不打败仗才见鬼!”

    “妈的,咱刘邓大军啥时候这样窝囊过!”

    强烈的思乡怀旧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像疾病一样蔓延,从而导致战士意志衰退,部队纪律松弛,打老乡、抓向导、拉水牛、捉鸡子、抢东西、甚至连调戏fù女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在迅速增加,除了伤病员,更多的是开小差。开始一个人两个人地跑,临走留下一张纸条:“我回去打guó mín dǎng反动派了。”

    “我保证回去后继续干革命,保证多杀敌,杀10个顶这里的一个!”

    “我保证不叛变,请组织相信我。”后来整班整班地跑,集体当逃兵。

    渐渐地,“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chā到蒋介石的心里面”的歌子唱得少了,再后来几乎听不见了。

    9月5日,刘伯承在商城双轮间地区布下口袋阵,以第一、第二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第16旅围歼敌第58师。由于初进大别山,缺乏山地、水田作战经验,粮草伤员转运困难,加之个别部队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分割包围,战斗持续三日,终使第58师大部逃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