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总是谈及当年在部队里的点点滴滴,隔壁班的班长、小店里的猪蹄、卫生队里的女兵、中秋的思念,这片片回忆宛如滴滴香醇,都融在了酒里。虽没有当年的豪情,但还有当年的心情,彼此之间都知道,军队已经成为了一种烙印,深深地打在每个人的心底。
会餐后,把自己独自扔进办公室,泡一杯香茗,点一支烟,伴着隐隐的醉意,让自己的思绪再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想起席间战友的一句希冀,为什么不把咱们的军旅生涯编成一部书,祭奠那段岁月,无悔青春,弹道无痕。
就让我们的故事从1995年说起。那一年张明远17岁,是一个高二的学生,这一年的5月份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近军队,虽然高一的时候有过军训的经历,但那毕竟是在学校内部。招飞,军队在高二学生中招募飞行员,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但在那个年代是有的,张明远就赶上了。
他不仅是赶上了,而且居然还闯过了第一关,在本市洋洋洒洒的报名学生中,他竟然过关了,严格的政审、严格的体检,拿着第二次体检通知书,看着四周沮丧的学生,他居然开始得意起来。按照规定,第一次体检通过后,他拿到了军队发给他的补助金,虽然只有每月三十元。
但他看中的不是钱,而是这份与众不同的荣誉,那是一种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异样目光中的自豪,就是这份自豪足以满足一个17岁少年骨子里透出的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他不止一次的躺在学生宿舍的床上,静静地抽着烟,享受着不同的目光带来的满足,他窃窃自喜,甚至是自满,满以为自己今后的生涯有了着落,他甚至开始盘算起以后的日子。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父母曾不止一次地告诫他,但17岁的年龄把父母的告诫挡在了耳蜗之外,挡的是那么的彻底。很多人都认为张明远今后的路已经定了,他自己更是深信不疑。这种看法源于大家对军队、对军队飞行员的陌生。
张明远的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在那个升学率并不高的年代里,他的成绩介于上大学的边缘,如果说没有招飞,或者说如果张明远在第一次招飞体检中就被淘汰了,也许他今后的道路就会改变。也许会好好学习,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等着分配,那个时候,统招大学生还是分配的;也许考不上大学,等待他的就是去就业,在哪个厂子单位里当一个工人,反正那时候的就业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
60后的人知道奋斗,80后的人知道竞争,唯独像张明远这样70后的人,知道的只有安逸。有人说:70后,那是颓废的一带,颓废到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颓废。时代,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也正是这个时代,让张明远这样的少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让我们把目光落到教室里。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在上着课,他穿着那种深蓝色的毛料西服,下穿一条连张明远至今都说不上款式的裤子,足登一双手工布鞋,稀疏的额头上现实出老师的威严,两个袖子上总沾着些许的粉笔灰,一块块的,很明显,他站在讲台的侧面,一只手支撑着讲台,另一只手里居然捧着一本英语书,西服的扣子是敞开的,露出了很不合时宜的毛衣,毛衣上有三种颜色,那是一种鸡心领款式的毛衣,并不富裕的年代,这种毛衣都是自己织的。
老头最早是学俄语的,后来转成英语,因此他天包地的门牙后总是发出带有强烈俄语味道的英语发音,最让人忍受不了的就是他在发音的时候,尤其是在发浊辅音的时候,唾沫星子总是伴随而出,他姓胡,因此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喷壶。
让张明远最敬佩的就是“喷壶”对知识的较真,他会为了一名学生一个单词的发音有误,而让全班学生一起反复跟读。虽然大家都反感他,但张明远挺喜欢他,因为张明远学的最好的就是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