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翁子处理民政的相应能力,自然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其参与到灭魏之战之后,随后则是被任命为远离隶属于魏国的某座城邑的县令。
而根据秦国任命县令县长的相应标准,杨翁子当其时应该是一个小县邑的民政负责人。
而至于杨翁子为什么会成为北疆军团的一员,很有可能与大秦帝国在公元前217年左右的军事扩张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当其时的杨翁子很有可能已经升迁为郡丞甚至是郡守一职,其在河套阴山之战当中成为蒙恬麾下的副将,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只不过用一个郡守来担任副官,似乎有点不合理而已,因为一个郡的郡守,就算是曾经担任过内史的蒙武,也就是在多次的作战当中,统领二十万以下的部队进行过相应的战斗。
而一般的郡守,在指挥军队的数量方面,应该是远逊于蒙武。因为无论是其曾经担任过内史,亦或者是其受到的始皇帝的信任,并不是一般的郡守能够比拟的。
但是毫无疑问,杨翁子在这个时候也展现出一个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一面。
而据说,杨端和是杨翁子的兄长,而秦国在征伐六国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任用了包括杨端和在内的将领,并且取得了包括灭赵在内的战绩。
……
秦国当其时灭赵之战的步伐如下:
公元前236年,秦国乘赵国与燕国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撩阳,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公元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大败秦军。桓齮畏罪逃燕。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番吾,亦被李牧军击败。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正当秦军消灭韩国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国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国,于公元前229年派军乘赵国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公元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国在赵地设置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公元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
从这些记载当中可以看到几个很关键的地方,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在公元前233年之前,并没有参与到对抗秦国的战争当中,而这换句话来说,在公元前233年,当其时的赵国云中九原一带的领地应该还在赵国的控制当中。
这也就是说,秦国设立云中九原两郡的时间,事实上要晚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