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铺砖方法采用十字缝的形式,用石灰勾缝砌筑,嵌缝平整。这样做客观上还防止了破环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于地形陡峭,长城城墙只能依山势修筑城倾斜的,这时城墙的顶面也就用条石或青砖砌成阶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则人员难以行走。有的梯道顺山脊从山脚一直砌到山顶。

    马道:在城楼旁边,靠内檐墙一般都有一条倾斜的,从地面通向城墙顶面的通道,它是人、马上下城墙的通路,叫做马道。马道宽约五至六米,道的内侧一面砌筑有一米上下的宇墙,起栏杆作用。由于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倾斜面,为了防滑,道面全将青砖侧面朝上,砌筑成十字形的嵌缝。有的城墙较高,马道还修城二次阶形,在地面马道的入口处,还建有门楼。像嘉峪关东西两城楼的北侧,均筑有宽敞的马道。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冲刷。

    城门洞:最早的关隘城门洞,是用“过木“的办法构筑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砖的广泛使用,城门洞改为用砖、石伐的办法构筑由于城门洞平时是交通衢道,战时是出击敌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构筑得宽敞一些。但采用“过木“的办法往往满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适用于跨度很小的门洞。采用伐的办法,油漆是半圆,则可以使城门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关隘地门洞跨度宽达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长方形条石做基础,再用三至五层长方形条石构筑台基,高约一至一点五米,再上用水平砖砌筑“上身“。达到设计的要求后,再伐。伐时,又根据构筑要求,用立砖伐一层再砌一层伏砖,一般均要砌筑立砖、伏砖三至五道。门洞上方嵌有长方形时刻门额。上面镌刻关隘名称等。有些门洞的伐的上方砌几层雕有花饰的砖或砌石活,以增加门洞庄严华美。门洞内还装有两扇木质大门,有的外包铁皮,防止攻城敌人从城门洞突入。

    城楼:城楼是战时观察关外敌情,指挥作战用的。一般采用一、两层,多至三层的大屋顶建筑形式。屋顶的结构和式样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等,一般均是雕梁画栋,结构精巧,巍然耸立于城门之上。它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显示出尊严、威武和华贵。在城楼周围的城墙墙台面上,均筑有砖砌垛口,以备战时使用。

    城台:在长城城墙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构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一米左右的台子。它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墙上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攻城的敌人。城台又根据用途、构筑情况分三种:墙台,敌台和战台。

    墙台:台面与城墙顶面相差不大,只是突出一部分于迎敌方向的外檐墙外,墙上砌有垛口,台上还建有遮蔽风雨的简单房子。

    敌台:敌台又分空心敌台和实心敌台两种。

    空心敌台:根据明朝戚继光著:中记载:“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冲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能近。“八达岭处的敌楼多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箭窗可供观察和射击使用。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了望敌情和射击敌人使用。有的还设有燃放烟火的设备,以及生活设备。

    实心敌台:作圆形,台的下半部分为实心土筑,周围包砌条石和青砖。在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