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以及羌人的攻击掠夺,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下令筑长城,自阴山而西,直抵大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从这些长城的修筑,可以看到,中原国家虽然也不太希望被动防御,但是无可否认的事情是,长城的修筑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举措,让这些国家能够在后方或者是自身安危上得到一定的保证。
……
而在长城的修筑情况当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典故或者是一些事迹,有可能出自后人编纂或者是进行修改。
这些事迹很多都相当有意思:
第一个,是关于李牧击溃匈奴一些部落,开疆辟土的说法nad3(
在匈奴人的入侵当中,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在之后的作战当中,李牧率军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这一李牧很有可能是依靠长城以及赵国北部地区的复杂地形进行防御反击,然后在拖垮了匈奴人的战斗力之后,发挥相应的军力优势以逸待劳,击破匈奴人的大军。
当这一种情况的描述,也有可能也就是仅此而已。而之后情况很有可能出于后人的伪造。
第一:东胡跟匈奴人并不是从属,而是当其时两个并立的强大势力。匈奴单于并没调动东胡人作战的能耐。
第二:以李牧的能耐而言,自然是很清楚虽然他已经有一定的准备。但是也不会过于深入匈奴控制区内作战,因为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是李牧麾下的部队还是以步兵居多,要是攻灭襜褴,以当其时赵国的国力而言,明显力所不及。
毕竟当其时赵国还没有完全从长平之战以及邯郸攻防战当中的损失恢复过来,想要主动深入匈奴,恐怕就算是当其时的赵悼襄王全力支持,赵国都无力支撑这样的作战。
而秦国当其时也许不会趁虚而入,但是燕国这个无利不起早的国家,可不会放过这么一种机会“报仇雪恨”。
燕国跟赵国之间的大战可以说相当频繁。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前265年,秦国乘赵国国君新旧交替,政局不稳之际,连取三城,燕与秦南北夹攻,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军救赵。西拒秦军之后。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燕王喜时,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别派遣栗腹、剧辛攻赵,被赵国打败。赵军反击并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前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结果燕国屡屡战败,使处于衰落进程的燕国更加衰弱不堪。秦国则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这个“报仇雪恨”,主要是指栗腹率军攻击长平之战十余年之后。国力衰弱不堪的赵国而惨败,兵败身死的事情。
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酒三日,还报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