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这也就是说,这个词语本身就是如同李代桃僵这种词语一样,出自于著名计策而非单纯的杜撰词汇。
这个典故的大意是: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在很多方面来看,这个典故更多是韩信的一种心理战术。
假如将四面楚歌以及背水一战等等发生在韩信身边的经典词汇进行分析,就会很直接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韩信是一个相当精通于心理战的名将。
事实上,历史上的千古名将,对于心理战什么的都有自己的心得,就好比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齐桓公的悬羊击鼓,南宋毕再遇的饿马提铃等等,都算得上是使用心理战成功的范例。
“悬羊击鼓”描述的是公子小白在鲍叔牙护送下准备回临淄即位,而鲁国国君鲁庄公在管仲带领下,护送公子纠准备回国即位。两军在淄河相遇。由于当时实力悬殊,公子小白被公子纠围困在岑山上,公子纠看到峨庄山高林密,心中窃喜,以为小白插翅难逃,只要将其围困在此山,无需厮杀,守之可擒,便可瓮中捉鳖,正是上苍赋予的好机会。小白被围困在山上,人困马乏,粮草断绝。正在危机的时刻,有士兵来报,探知山的东南有一小路可经青州赴临淄。小白闻之大喜,命手下兵卒捉来十余只山羊,拴住后腿,吊在树上,前蹄下置一面战鼓。又命士卒在山上挖出战壕,将饥饿的战马放置在战壕中,自己率兵悄悄下了山,沿山路经青州回到临淄登基坐殿,人称齐桓公。
但是这个典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管仲的能耐而言,不太可能看不出这种计策的问题,也许当其时的管仲并不是率领鲁兵围困的人员。
而毕再遇的“饿马提铃”欺金兵,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在一个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金兵日夜听到马嘶和铃声,没疑心,也不敢发起进攻。等了几天,金人才发觉中计。但此时,毕再遇的队伍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典故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其时南宋的部队普遍缺少战马,毕再遇的这个计策不太可能拥有太多的战马,而少量战马发挥出来的效果,事实上很不明显。
……
当然,与韩信所实行的四面楚歌相对,张嘉师的四面楚歌计策,事实上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那就是出于对楚军官兵的感觉不同,张嘉师不希望让这些宝贵的青壮都下了地狱,他不惜让在彭城坐镇的张良,贴出告示征调家人有参加到楚军当中的彭城附近的楚人,然后来到被围困的楚军营地外围。
他这样做主要就是打算将四面楚歌的计策效果发挥到极点。
史书当中对四面楚歌的记载,主要是由汉军当中的楚地人员高唱楚歌,然后对这一支楚军残部进行心理作战。
不得不说,这样的办法虽然比较简陋,而项羽认为楚地落入刘邦手中,也不算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但是这个办法对于实力似乎要雄厚得多的项庄所指挥的这一支楚军残部而言,明显就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张嘉师在做出这个计策之前,主要还是因为当其时的楚地大部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