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风堂文集》《明儒与道教》)应该指出的是,柳存仁幼年习儒,有深厚的中国文史哲传统文化的根底,青年时期又受过严格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因此在60年代的文章中对佛、道教都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称道教是"最卑俚、最无内容、最浅薄贫弱的"等等。70年代末以后,柳存仁怀着对故国的眷恋、故友的挚情多次回国游览、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其对于宗教的看法渐趋公允,并多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谈到民国以后的道教时曾说:除了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有些思想上的成就外,恐怕民国时期没有什么有影响的道学家;台湾今天出版的一些"仙学"杂志,戴源长编的《仙学辞典》《道教辞典》都是讲个人修仙之类的事,编得不好,解释得也不可信,因此不值得去读它;30年代陈撄宁搞过《扬善》杂志,还讲"兼利天下",普渡众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要为别人做些事,陈撄宁就这样做了;现在一些人只想自己成仙,连起码的道德也谈不上了;当代道教的教义实在不成一个系统,除非再出现几个有成就的高道,像基督教吴耀宗那样的人物。1986年6月柳存仁应邀对上海道教协会道学班受业的小道士讲话,他勉励他们要有一种"新的道教精神",当他谈到《度人经》中"情同慈爱,异骨成亲"8个字时又说:

    "道教尽管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但是,它同佛教、基督教一样,爱人、牺牲自己等等的思想却是共通的。我们的道教已经有了几乎二千年的历史了,我们有灿烂的庙宇,有古老的经典。我们今天要建设的道教应该不是为自己的,而是为大众的。"这种新的道教精神正是道教适应现代生活必备的内容。

    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

    国际xìng的道教研究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道教研究受到国际普遍重视,而且人才济济、成果累累的情况下,首由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发起召开的。会议全称英语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oist Studies,日译为国际道教学会议。会议要求在各国轮流召开,旨在jiāo流成果,促进研究。参加的都是各国著名的道教学者,会议的基本形式是到会代表先向会议提jiāo论文散发与会学者。会上,每位专家对自己的论文再作扼要的介绍,接着由另一位专家作主要的评论xìng发言,然后,由其他学者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原作者解答问题或表示意见。

    第一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于1968年9月在意大利的佩鲁贾举行,由当时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韦尔奋主持。出席会议的都是欧美各国的专家学者。这次会议的论文发表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宗教史》杂志第9卷第2~3期上(1969~1970),其中主要是关于老庄思想和道教,关于道家和道米的关系,关于新道教,关于道教思想对佛教的影响等等。参加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对于道教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的研究,各国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应对继续进行研究提出规划。规划的内容有十四项,即:

    (1)道教的宫观制度;

    (2)道教和民间宗教以及会道门;

    (3)道教徒和现代化潮流(特别是与基督教)的冲突;

    (4)1949年以后中国本土的道教;

    (5)道教和佛教,特别是与密宗的关系;

    (6)正统的道教和占卜术、占星术、医术之间的关系;

    (7)道教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关于诗、绘画、陶器、音乐等等);

    (8)道教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9)道教的"来世"观念;

    (10)道教在降灵术、召魂术中的地位;

    (11)古今道教仪礼中存思术的地位;

    (1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