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等六人。不久,遣弟子刘太琳等去关东各名山建观传道。③千山东北部之无量观即由刘太琳于康熙六年所创建。

    据载,佛教在千山建有五寺、八庵,道教在千山建有九宫、十二观。"咸在重峦绝壁、老桧苍松、杂花异卉之间。"④"九宫之名曰:西海、斗姥、圣仙、东极、太和、太安、朝阳、五龙、圣清;十三观之名曰:青云、普安、无量、玄真、园通、慈祥、双泉、凤朝、宝泉、三清、白云、双塔、武圣。其中或创建,或废圯,今昔之名亦有不同焉。"⑤以上宫观中,无量观最为有名(详见本卷《无量观》篇)。五龙宫,位于千山之中心,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由前殿、后殿、钟楼、书房等组成。前殿供奉真武大帝,后殿供奉观世音。普安观,位于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下,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有东西二殿,东殿名老爷殿,内奉关公、岳飞及yào王;西殿是二层楼,名老君楼,内奉"道德天尊、圆通自在天尊、吕纯阳祖师"。老君楼后有一天然石洞,名曰玉皇洞,内奉玉皇大帝。

    千山九宫十三观,经多年变迁,除以上三座尚存处,其余皆废圯。

    注:

    ①③④⑤《奉天通志》第2册2197页,第5册4709页,第2册1716页,2203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年

    ②《辽海丛书》第1册356页,辽沈书社(影印)1984年,又收入《奉天通志》,个别字有小异

    茅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冈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主峰高四百余米。相传西汉景帝(前156~前141)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zhēn rén,故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号金坛华阳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之第一福地。

    从西晋起,茅山逐渐成为江东道教圣地。西晋时,女冠魏华存修道茅山,后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许谧、许岁羽父子曾在茅山之雷平立宅,与杨羲合造《上清经》。晋末至宋、齐、梁诸朝,茅山修道者颇众,以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最为著名。

    齐梁之际,陶弘景创建茅山上清道团,对茅山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他与众弟子披荆斩棘,相继在茅山建起了一批道馆,主要者有:华阳上、中、下三馆,在积金山;陶隐居道靖,在积金山,梁天监初建;朱阳馆,在雷平山,天监十三年建;郁冈玄洲斋室,天监十四年建;嗣真馆,天监三年建;燕洞宫,在中茅山,女真钱妙真修炼处。又有清远馆,梁南平王萧伟建,陶弘景弟子桓法居之;崇元馆,在华阳洞南,齐建元二年建;林屋馆,陶弘景弟子杨超远建,聚徒众近千人。①据笪蟾光《茅山志》载:"齐梁之际,知名之馆凡五十余,精舍十余,皆羽流居,宫观盛筑。"②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山修道,相继嗣法为茅山宗宗师。其著者有: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十三代宗师李含光(以上诸人事迹见本书第一卷)。此后相继嗣为宗师者,有韦景昭、黄洞元、孙智清、吴法通、刘得常、王栖霞等。此时期来茅山修道学经者常达数千人。

    隋唐时期,茅山重要道观有太平观、崇元观和紫阳观。皆为唐太宗敕建。天宝七年(748),唐玄宗赐紫阳观居民二百户,太平观和崇元观各一百户,免除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③宋元时期,茅山道教仍很兴盛。其嗣法宗师从二十代成延昭至四十五代刘大彬,相继受到朝廷尊礼。尤以二十五代刘混康(见本书第一卷)、二十七代徐希和、三十八代蒋宗瑛最知名。徐希和字仲和,金陵溧水人,幼从宗师笪净之,尝从入朝,敕为道士。笪净之逝世,奉旨嗣教。政和四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