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逍遥谷建隆唐观,别于岭上起精思院以处之。永淳元年(682)

    卒。AC《唐嵩岳太一观蝉蜕刘zhēn rén传》云:刘道合,一名爱道,陈宛丘人。武德(618~626)中,入嵩山与潘师正同居双泉岭,勤其师王远知。高宗闻其名,降诏于所隐立太一观使居之。咸亨(670~673)中卒。AD《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司马承祯年二十一岁时,入嵩山师潘师正,后离此去天台山。AE《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载,吴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实为上清经法--

    引者注),……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

    久之,东游天台"。AF《玄品灵》卷四和《茅山志》卷十一载,李玄光曾"居嵩阳二十余年",于开元十七年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据陈国符考证,李含光居嵩山二十余年,大致在神龙(705~706)至开元十七年(729)之间。AG《神仙感遇传》卷一载:"李筌,号达观子,屋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yīn符经》本。"AH《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云: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幼聪慧,父训以进士业,不喜。后遍历名山不复归。

    先"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惟以酒为乐。……

    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化。

    复入青城山去。"AI此外,景日畛《说嵩》又载唐道士白道猷、薛玄同、焦道士、冯炼师、孙太冲,五代道士杨讷、李元光等居嵩岳。

    隋唐间,嵩山兴建有一批道观。据上述,隋炀帝为道士潘诞建嵩阳观,时在大业八年(612),唐因之。唐高宗为潘师正于逍遥谷建隆唐观,时在调露元年(679),后避玄宗讳,改名崇唐观,宋时复名隆唐。大体同时,又为潘师正于岭上建精思院,至宋犹存。唐高宗时,据传因道士刘道合祈祷有验,又于其所居地建太一观。据《说嵩》卷二十,永淳元年(682),将封嵩岳,复建奉天宫于嵩山之阳。唐又建天封观,宋易名为宫。AJ至宋元,嵩山道教续有发展。住山道士之著者,有宋道士许昌龄、贺兰栖真,元道士乔志高等。《宋史》卷四百六十二称,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张齐贤与之善"。景德二年(1005)召赴京,真宗赋诗二韵赐之。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AK乔志高,居嵩山崇福宫三十余年,为该宫宗主,弟子甚众,赐栖云虚静zhēn rén号。

    宋元间,嵩山又增建有一批宫观。紫虚观,在嵩山南紫谷中,贺兰栖真曾居此,或云即唐奉天宫址。天封宫,即唐天封观,宋易名为宫。崇福宫,即汉万岁观、唐太一观,五代间毁,宋复建,易名崇福宫。承天宫、金大定(1161~1189)间建,为唐隆唐观故址,金崇庆(1212)间再建。此外,宋代还建有颐真观,元代又建有土德观、长春庵等。LB明清以后,嵩山道教渐趋式微。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失修,连原来"为屋二百三十间"之崇福宫,至清代也已颓废。清潘耒《游中岳记》云:"去(启母)石百武为崇福宫。嵩山昔多道观,今自岳庙外,唯此宫尚存;然荒寂甚,黄冠无可与语者。"L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福宫仅存房屋十数间。保存较完好的只有中岳庙,计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道观。

    注:

    ①《丛书集成初编》第238册第154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艺文类聚》第1册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③清马《绎史》卷十二引《隋巢子》曰:"禹娶涂山(氏),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