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定它的人文景观必具浓厚的神仙意境。事实上,无论哪座道教名山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神仙传说和遗迹。人们将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张陵的二十四治即如此。唐释明概曰:张陵"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茅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⑤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许谧曰:"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环堵。……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宜人间。"⑥至南北朝,道教取得统治者的信奉,皇室和贵族等为道士所建之居所始渐扩大,被称为馆、观,既有祭神之所,又有道士生活用房。唐代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士之居所进而被建筑为"如王者之居",称为宫、观。从此开始,宫观作为道士祭神和居所之名被确定下来,不再使用治、靖、庐等名称。此后,规模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仍有精舍、道院、庵、庙等称谓,但宫观始终是它们的代表名称。

    为了区分和确指的需要,众多宫观又各有具体名称。其命名之根据,或据经书,如玉隆万寿宫、常道观等;或据道教尊神名,如玉清宫、上清宫、太清宫、天宝宫、灵宝宫、玉皇观等;或据其他神名,如太一宫,紫微宫、东岳庙、西岳庙、南岳庙、文昌宫、真武庙、斗姆宫、碧霞元君祠等;或据道士名号,如纯阳宫、海蟾宫、重阳宫、长春宫等;或据地名、山名,如桐柏观、紫霄宫、龙泉观等;或据历史传说故事,如铁柱宫、酥醪观、九仙观、二仙庵、黄庭观等。诸如此类,难以具述。但如此命名之宫观,难免同名,只能依据所在地名加以区别。

    从南北朝起,道教开始注意宫观之营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即对此有所规定。此后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宫观营造法式。但所建宫观大小不一,布局也难强求一致。只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在总体上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为奉祀神灵之宫殿,此为主体建筑,形制较大;二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种生活用房,此为附属建筑,一般较简。主体建筑中,必有一二座主殿,处于突出位置。此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异。唐宋以后,许多宫观皆以三清殿为主殿,元《天坛十方大紫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云:"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⑦明代修建的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则以奉祀各式真武神像之殿堂为主,其他神灵皆居次要地位,这在道教宫观中颇具特色。

    历史上究竟创建过多少宫观,没有也难有确切的统计。北齐文宣帝高洋曾有"馆舍(指道观)盈于山薮,伽蓝(指佛寺)遍于州郡"⑧之说,表明那时的宫观已经很多,至于崇道更甚的唐宋元明,所建宫观更是难以计数。经过千余年的屡废屡兴,延至近代,再经兵燹和人为破坏,留存至今者,仅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唯其留存甚少,更弥足珍贵。它为今天保存了一批可贵的古建筑实物,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方法和建筑艺术难得的材料;所保存的大量古文物和艺术品,是文物考古和艺术学难得的研究材料。旧时有"无寺不成山"之说,一谓山山有寺,言其数量之多;二谓寺可为山增色,是山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教宫观在数量和规模上不如佛教寺庙,但仅是相对而言。道教宫观不仅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旅游业中宝贵的资源。

    注:

    ①《史记》第1册247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汉书》第4册120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③④⑥《道藏》第11册51~55页,第24册726页,第20册596~5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