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君之治"。所谓人治,就是君王将臣下视作儿子,儿子不能为父亲出谋策划,因此,"其治小乱矣"。至于行万物治,君王则"视其臣子若狗,若草木,不知复详择臣而仕之",因此臣下"不为君计",彼此争权夺利,必然"乱败",终无成功。⑦太平的社会也需要有良臣和顺民。《太平经》认为"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⑧因为此系天疾、地恶的大咎。对于良臣的要求,有七件,"臣见君父之衰,救之,使其更兴盛,是大功也;深知其衰也,不救之,或反言而去,名为倡袄,罪不除也。三事,臣知其君有失,将睹凶害而救之,使其更无凶害,是大功也;知而不救,名倡凶,其罪不除也。四事,知君理失其要意,灾害连起,而救助其理之,是其宜也;为晓事之臣,知而不救,其罪不除也。五事,臣知其君年少,其贤未能及事而救之,助其为知,是其宜也;知而不助为贤,反言不及,名为不忠,弱其上,其罪不除也。六事,臣知其君老,有天期而忧之,为其索殊方大贤之助,异策内文,令君更得延年,是大功也;知而不能,反言吉凶者,其过大也。七事,为人下知上有危,有失理,或失忘,而共救之案之,是为大功;知而不救,自解避而去,为不顺忠孝之人,罪皆及其后"。对于顺民的要求,有三件,"八事,父母有疾,占相之知,能尽力竭精,有以救之;知而不救,天将大罚。九事,父母年老且尽,为子者知父母老期将至,为求贤师异方,令得丁强,孝子之宜也。此由食人之食,以食归之,而有大功也。十事,知人凶衰,有大害患将至而救之,使其更兴,与其奇方异策,内文善事,令无复忧苦,是为大功;知而不为,有罪不除也"。⑨意思是人生一世,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忠臣、孝子、大顺之人所宜行也"。CD《太平经》尖锐地批评了社会上"积财亿万"的人,"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CE,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CF因为,太平的社会理想主张"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CG太平的社会理想对于后世的道教教义有持久的影响。五代时谭峭《化书俭化太平》云:"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于败家,盖失于不简也。饮馔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也。夫礼失于奢,乐失于yín。奢yín若水,去不复返,议yù救之,莫过乎俭。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CH意思就是民以食为天,食用平均就是太平之业。但是,在封建社会里,这样一种建筑在等级观念上的太平理想,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的幻想。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DCECFCG《太平经合校》第4页,第148~149、152页,第420页,第32页,第151页第38页第196~197页,第406页,第685页,第699页,第242页,第247页,第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7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承负

    承负,在道教教义中指善恶报应,因果相关。道教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这一思想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时期。

    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