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全真道七子之一刘处玄的《无为清静长生zhēn rén至真语录》在对"机者,何也"的答问中称:"机者,智也。无道之人用智,则损于人,安其自己,谓之贼也。有道之人用智,则损其自己,安于人,谓之福也。"他将《yīn符经》的"机"和《道德真经》的第六十五章中"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自然之智"即"自然之机","明道,则无虑"。⑨全真道另一道士李道纯在《画前密意》组诗中,有《神机》一首,称:"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机也。寂然不动,神也。感而遂通,机也。隐显莫测,神也。应用无方,机也。蕴之一身,神也。推之万物,机也。
吉凶先兆,神也。变动不居,机也。备四德,自强不息者,存乎神者也。贯三才,应用无尽者,运其机者也。"CD诗中叙述了"机"的各种特点,如:发而中,感而通,应用无方,推之万物,变化不居而贯三才,应用无尽者,等等。
明清道士大多以"机"来说明内丹修炼术。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在《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从瓜果的子实说起,称"瓜果中俱有子,子中俱有仁,其仁两瓣,瓣中又有一心,此心乃一点生机。其瓜果生成,皆本于此。所谓天地之心是也。吾之观此,因悟的yīn阳生机之道矣"。CE他认为天机运于yīn阳,人如果能够掌握yīn阳天机,就能,结"瓜果"成大道。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553页,第5册537页,123、124页,第3册562、563、566页,563页,578页、574页,412、4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⑨CD《道藏》第2册830页,第23册716页,第4册48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E《道书十二种》第592~593页,中国中医yào出版社,1990年
坐忘
坐忘是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
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①宋代曾在《道枢坐忘篇》中称:"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②《南华真经》(即《庄子》),有"坐忘"一词,语见《大宗师》,"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通就是道,因此坐忘就是得道。《南华真经》说到"忘"的还有多处,《天地》中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③能够做到忘物、忘天、忘己的人,也就是做到了"坐忘"。
早期道教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文献中,都没有宣传"坐忘"的记载,但是在太平道的《太平经》中,十分重视"守一",强调守一要居于闲静之处,平床坐卧,使感官和思想"无所属,无所睹","谨守其神","与一相保",④这样一种修道的方法,其理论以及cāo作方法,都同后世所说的"坐忘"十分相似。但是五斗米道对"守一"之法却持批评态度,认为它是伪伎。南北朝时期,"坐忘"和"存思"逐渐兴起,代替了"守一"。上清派以存想、思神、服气为主要修炼方法,主张恬淡无yù,内观于心,存思诸神,乘云飞仙。《黄庭外景玉经》称:"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xìng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骨。"⑤《无上秘要》卷一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