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要求,至元代中期以后,二宗合并的条件业已成熟。本属南宗、而自认为北宗正统的陈致虚,自然成为南、北二宗合并之中介与积极推动者。他在《金丹大要》里构造了一个金丹法统,为二宗合并提供了共同尊祀的祖师谱系,谓:"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刘)海蟾受于纯阳(吕洞宾),而得紫阳(张伯端),以传杏林(石泰),紫贤(薛道光)、泥丸(陈楠),海琼(白玉蟾),接踵者多。我重阳翁(王)受于纯阳,而得丹阳(马钰),全真教立,长春(邱处机)、长真(谭处端)、长生(刘处玄)、玉阳(王处一)、广宁(郝大通)、清静(孙不二)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⑦他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刘海蟾并列(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奉的张伯端等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显然含有抬高全真、贬降南宗之意。但这种排列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真势强、南宗势弱的现实,又符合元代皇帝早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真君"、"帝君"的"皇命",⑧因而后为南北二宗人所接受,成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的基础。可见陈致虚对南北二宗的合并作用颇大。
陈致虚弟子甚众。较著者有王冰田(初阳子)、潘太初(一阳子)、车兰谷(碧阳子)、明素蟾(宗阳子)、欧阳玉渊(元阳子)、余观古(心阳子)、李天来(来阳子)、张毅夫(四阳子)、夏彦文(得阳子)、赵仁卿(扶阳子)、邓养浩(南阳子)、赵伯庸(致阳子)、陶唐佐(东阳子)等,多为元代擅长金丹之道士。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道藏》第24册7页,8页,17页,2页,47页,2页,第3册366~3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八
赵宜真
赵宜真(?~1382)为元末明初清微、净明派重要传人。
号原阳子。原为宋宗室,其先居浚仪(今河南开封),父仕元为安福令,乃徙安福(今属江西)。幼喜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长习进士业,因久病不愈乃弃儒入道。初师清微派宗师黄舜申之徒曾贵宽(号尘外),嗣清微法要。继师金志扬弟子张天全,或云师全真道邱处机徒裔张广济。复师道士李玄一(亦金志扬徒裔)。初居江西庐山,四方闻其能致雷雨之术,辄不远千里,云集座下。元至正十二年(1352),携弟子西游,经湘、蜀,历武当,谒龙虎,访汉天师遗迹。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深加礼敬,龙虎山道士多师事之。明洪武(1368~1398)初,还居江西雩都(今于都)紫阳观,从事著述,弟子益众。"或以诗歌以自警,犹以医济人。且绝jiāo处,寡言笑,闻者愿礼不获,其高行伟cāo,为时所推。"①封崇文广道纯德法师、教门高士。景泰六年(1455),追赠崇文广道纯德zhēn rén。
赵宜真师承多元,所传亦多途。既传全真和南宗金丹之学,又传清微雷法,兼及净明忠孝之道,且皆有较深造诣。
《原阳子法语》中,即多内丹阐发言论,《道法会元》中,多见其对清微法的考订、阐述之文,对"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阙文,悉加订正"。②故被清微派尊为一代宗师,又被净明道尊为第五祖。
赵宜真对净明道法的补阙,订正文字,现已不存。其对内丹术、清微法的阐述文字,具载于《原阳子法语》和《道法会元》中。所论丹法,大体与全真北派一致,以"自xìng法身"为内丹之本,强调无为为采炼诀要。《原阳子法语还丹金液歌》序云:"自xìng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
其进修则摄情归xìng,摄xìng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