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清源流经日》,《云笈七》卷四收有《上清源统经目注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是顾欢所作。

    顾欢是老子学一大家,《南齐书顾欢传》载,顾欢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唐末道士杜光庭在论述前代诠疏笺注《老子》六十家时称:"梁朝陶隐居(弘景)、南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顾欢以无为为宗。"③《正统道藏》收有题名顾欢的《道德真经注疏》八卷,近人蒙文通先生在《校理成玄英疏叙录》中,证其非顾氏撰,是宗顾氏学派之徒所作。但他指出:"隋唐道宗之盛,源于二孟(指孟景翼和孟智周--

    引者注),……孟氏之传,出于顾氏,而道士之传此为最早,诚以景怡所造之宏也。""其径题顾欢作者,应自有故"。

    顾欢是南朝释道斗争中的著名人物。他见释、道二家互相非毁,yù辨其是与非,于宋末作《夷夏论》,以论释、道二家的是非、优劣。论中虽有调和二教之辞,如云:"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但重点是强调二者之异,说道教是产生于华夏的圣教,佛教则是出于西戎的戎法。虽然二教皆可化俗,但只能各自适用于自己的国度,即道教适用于中国,佛教只适用于西戎。谓:"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产生于西戎的佛法,有些思想是与中国的礼教不相容的。他认为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yù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意思是说,对一切鸟兽虫蚁,皆以慈悲为怀,不得伤害,而独独对父母不存孝敬之心,这怎能让它在中夏传播下去?因此他问:"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耶?道固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则大乖矣。"④此外,他又对佛道二教信仰及其他特点论述了二者的差异,目的都是论证华夏之邦只能施行道教,不能"述效"戎法,佛教应该回到它的本土去。

    由上可见,顾欢是站在道教立场上,用中国传统的尊夏卑夷观点来反对佛教的。正如《南齐书》所说:"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所以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其信仰者的强烈反对,纷纷著文反驳,形成南朝齐初一场规模颇大的释道斗争。

    注:

    ①④《南齐书》第3册930页,931~932页,中华书局,1972年

    ②③《道藏》第20册606页,第14册340、34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yào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yào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cāo,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