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丹法,yù合之,然其家素贫,难以成就其事;营田牧畜治生,又非其特长。闻蜀人多纯厚,容易教化,且多名山,乃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北)修道,造作道书,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张陵适应当地习俗,吸收巴蜀巫术为人治病。葛洪《神仙传》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千余人"。据说创教时曾设二十四治(教区),立祭酒(教职)分领道民,有如官长。又使徒众出米绢、器物等以奉道。《三国志张鲁传》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华阳国志汉中志》亦称"世谓之米道"。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疏记其生身以来所犯过错,手书之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过"。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约。张陵还借用神的名义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有王长、赵升两弟子很得他的信任,乃传其九鼎丹法。
张陵声称其教"正一盟威之道"要用"道气"取代"故气"。故其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为主,反对杀生血祀和yín祠,而兼修行气、导引、房中、金丹诸术。著有道书二十四篇,当包括《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所说"微经十二卷"和《魏书》所说《天官章本》(又名《千二百官仪》,保存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等。《魏书释老志》说:"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相传张陵又有《黄书》,《正统道藏》收《洞真黄书》即属三张正一系《黄书》,误题"洞真"者(另有《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真文》一卷,则是上清系许远游所受《太微黄书》)。关于张陵的传说,有《张陵别传》《正一zhēn rén三天法师张君内传》等,均已亡佚。
张陵历来被视为得道成仙者,葛洪《神仙传》就说"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明《汉天师世家》汇集其仙化事迹甚众。他死后,子孙后代世传其教,他也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诸朝帝王所崇奉。南朝道士已尊称他为"正一zhēn rén三天法师"。据《唐会要》卷五十记载,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唐玄宗册赠他为太师。《佛祖统纪历代会要志》载称,宋徽宗敕封为"正一静应真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正一静应显佑真君",盖误)。《汉天师世家》补充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徽宗大观二年(1108)册封"真君",理宗嘉熙三年(1239)册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张角
张角(?~184)为东汉太平道创始人和黄巾起义领袖。
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他自称"大贤良师",拳事黄老道,以yīn阳五行、符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①,"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收养弟子,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传道成功后,便派遣8名弟子到各地传教,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连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但到熹平年间(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