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én命举师卢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后教法流行。"许州天宝宫即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
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③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将法传付六祖通玄大师孙君(德福)"。④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此见吴澄所撰《天宝宫碑》。该碑称张清志"年十六,从天宝宫李师(德和)为道流,锡名清志。然获归养父母。年十八,辞家入太白山,……久之,辞亲入终南山。……年二十六,创长安明道观,又适凤翔扶风县立天宝宫。"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1235~1299),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年十六,辞亲入道隆阳宫。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郦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广化zhēn rén、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⑤
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当岳德文"丧毕",他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zhēn rén(亡名)、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五年之间,"二赵一郑","相继殒灭"。其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如算上二赵一郑,则为第十二祖)。
张清志,乾州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长期在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传教。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面对徒众,称"吾教以慈俭无为为宝,今听狱讼,设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继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尽废之","自是众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赵一郑摄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⑥张清志平时自奉简朴,"深居寡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文多奇奥。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虽有金玉重币之献,漠如也"。⑦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首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zhēn rén,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yīn》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yīn》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