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又盛极一时。
(三)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政和六年九月,加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次年五月,又上地*徽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宣和元年六月,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此外,对三茅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张道陵、陆修静、陶弘景、翊圣、真武、关羽等或赐"zhēn rén"、"真君",或加封二字;并对岳渎、城隍、山神、龙神以及江河神等神也大加封赐。
(四)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据《宋史徽宗本纪》载,重和元年(1118)十月,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有诸殿侍晨、校籍、授经等,相当于朝廷的待制、修撰、直阁等官吏。其中职位最高者为"金门羽客",身带金牌,出入禁闼。
(五)徽宗多次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当时如刘混康、魏汉津、徐神翁、王仔昔、王老志、张虚白、王文卿、张继先、王允诚等均受到徽宗的亲切召问与封赐,其中尤以林灵素权势最为显赫,以至"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他与王允诚被称为"道家两府"。NK为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除了给道士以各种封赐之外,大观元年(1107)二月,徽宗还下诏规定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在尼上。
政和三年十月,下诏规定凡冬祀大礼及朝景灵宫,并以道士百人执威仪为前导。政和七年正月,令天下道士免阶墀迎接衙府,与郡官监司相见,依长老法。宣和元年三月,又诏令天下知道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徽宗本人在接见道士时,也常以客礼相待。当时一些道教首领的实际地位已超出一般大臣之上。许多道士不仅授有道官道职,均享有傣禄,而且每一斋施,动辄数十万,每一观给田亦不下数百千顷。
(六)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据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建议,将《亢桑子》《文子》列入国子学,与《庄子》《列子》并行。又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兖州王纯奏请,令学者治《御注道德经》,间于其中出题。同时又下诏规定:"自今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NL凡初入学者称为道徒,以后每年进行考试,根据其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志士等名号,按五品到九品拨放。又依儒学贡士法,学道之士可通过考试升为贡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学之预备学校,或称"外学")学习,然后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即为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职。为了普及道经的学习,又令道录院选择道经数十部,镂板颁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诏规定: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二员。后又规定"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OC通过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罢道学,以儒、道合而为一,不必别置道学也。"OD
(七)编修道教历史。据《宋史徽宗本纪》载:重和元年九月,"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道史》。"
其体制仿照《史记》《汉书》分为纪、志、传三部分。据《混元圣纪》卷九记载:"道纪断自天地始分,以三清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后列于纪。以天地、宫府、品秩、舆服、符、仪范、禁律、修炼、丹石、灵文、宝书等为十二志。男真自风后、力牧而下,女真自九灵元君而下,及臣庶之得道者,各以世次先后为传。"又谓《道史》起自龙汉(道教年号),止于五代,宋代部分则称为《道典》。这当是我国官修的第一部全面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