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楼观道相结合。从茅山道士焦旷入居华山,楼观道士王延前往师之,得其传授三洞秘诀真经;楼观道士侯楷"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以及王延"校雠三洞经法、科仪戒律飞符"、撰写《三洞珠囊》等事观之,不难发现当时南北融汇的蛛丝马迹。王远知在北方的积极传道,加上受隋炀帝殊宠,对茅山宗在北方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隋书经籍志》在谈到隋代受道之法时称:"初受《五千文》,次受《三洞》,次受《洞玄》,次受《上清》。"
表明上清经法在当时已被确认为上品道法。
由于隋统治者道佛并重,独轻儒生,隋末参加农民起义的儒生较多,道士较少。尽管如此,但在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有些道士眼看隋王朝行将覆灭,便抛弃旧的统治者,或者暂时躲进山林,坐以待变;或者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物色新的政治靠山,如东都道士桓法嗣认为王世充"当代隋为天子",便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向李密献进取天下之策;道士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密败,魏徵乃随密归唐,成为唐太宗时的名臣。在隋末道士中,比较多的人认为李渊父子能取得天下,故纷纷投其麾下,为建立李家王朝效劳。其中尤以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为甚。歧晖在大业七年即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大业十三年,当李渊起兵反隋至蒲津关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曰:
"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平定,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接应,尽以观中粮资唐军。
唐代道教的勃兴
李渊称帝后,认为歧晖资助兴唐有功,遂于武德二年(619)五月,敕令楼观鼎新修营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庙,凡观内屋宇务令宽博,称其瞻仰,并以隋尚书苏威庄田二百顷赐观,仍于观侧立监,置官检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观事。
三年春,又亲诣老君于祠庭,召见平定及法师吕道济、监斋赵道隆。乃降诏:"改楼观曰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⑦王远知本和隋炀帝杨广jiāo往甚密,杨广曾"亲执弟子礼",但在炀帝晚年,他眼见天下兵起之势,便又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故李渊登位后即拜授他为朝散大夫,并赐金缕冠、紫丝霞帔。王远知不仅向李渊密告符命,同时还恭维李世民是"圣人",预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旧唐书王远知传》载:"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还山。至贞观九年(635),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玺书以褒奖之。王远知历经齐、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宠不衰,为茅山宗在唐代成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道士薛颐也是如此,武德(618~626)初,当李世民作为秦王时,他即向其密告符命:"德星守秦分,正当有天下,愿王自爱。"李世民登基后便为他"置紫府观于九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⑧唐代统治者之所以尊崇道教,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即尊老子叙为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这样,既可借神权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称李氏取代隋朝为"奉天承运"。因此,当歧晖、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他们密告符命之时,便大肆渲染与赞赏。以后这类神话更是有增无已。据《旧唐书高祖纪》《混元圣纪》《历代崇道记》等书记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