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叫里c叫坊的c叫邨(肯定不大用村这样的字眼c以免听者特别是观者联想到“杏花村”这样的三农地方),有的是上海石库门,有的是有落地门窗朝南阳台的新式里弄,五老峰随口叫出了“志高里”c“愚谷邨”c“兴业里”c“仁智里”c“丰乐里”c“麦丰里”c“余庆坊”c“柳林里”c“安康里”c“泰康里”

    论资排辈,轮到牛缘水讲楼盘命名的故事,他讲了一段真实的传说。牛缘水的先辈从芦潮港渔港出发,到浦西的大码头来看赛龙舟,自己划的是小划子。开始以船为家,像《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一家子一样。后来有机会上岸,就在如今虹口一带的邢家木桥那一片生活过。熟悉虹口的人都知道,邢家木桥邻近的桥就是横滨桥。在中国,在上海,怎么会有横滨桥?那一年,枪声响日本人在日租界命名是很方便的,好像不用什么地名管理委员会用红头文件批准。你从南京路大马路过来,过了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沿四川路一路北行到虹口公园(鲁迅公园),就这么一座桥,命名权在日本人手里,不会再叫什么“四川路两桥”,就是横滨桥。尽管横滨路与桥并不直接相连,有命名权的人就这么定了,这一叫,就叫到现在。横滨桥旁边最近的一条小马路叫永明路,如果牛缘水来命名,横滨桥肯定就是永明桥了,因为牛缘水是中国人。离横滨桥最近的还有一条路叫士庆路,老板叫张士庆,他花钱开发的路就叫士庆路(20世纪60年代改为海伦西路)。但是这桥也不能叫士庆桥,因为张士庆是中国人。这个传说很典型呐。有势的可以命名横滨桥。有钱的可以命名士庆路。读者对这样的命名感觉如何?文化底蕴欠缺,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命名。这是三人小组的八零后的一种说法。

    牛缘水郑重其事介绍的横滨桥一带出色命名的两个住宅楼盘,命名人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永安公司老板郭琳爽(是否名字错啦)——郭老板!郭老板沿四川路和士庆路造的是“永乐坊”,沿四川路和多伦路建造的是“永安里”,清一色上海新式里弄。郭老板是广东人,他的永安公司里高级职员也多是广东人,亲不亲,家乡人嘛。牛缘水说,如果这两个楼盘叫郭家坊c郭家里,也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可指摘。叫琳爽坊,就是像士庆路,太白了,财大气粗,文化白板!永安公司老板开发命名的永乐坊和永安里,现在是不是成为上海的保护建筑?三人小组正在考证。读者可以旁征博引啊。下面听听杨锦璋关于楼盘命名的故事。

    杨锦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上海市建设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老百姓保障房系列住宅如数家珍,对这些住宅的命名也和五零后一样耳熟能详。“两万户”住宅,就是计划解决两万户具有代表性的工人阶级阶层居住困难家庭的一种时代安居房。三人小组建议这些住宅可以放进上海的保障房博物馆中去,因为现在已经很难看见它们低矮简陋的身影。再后来就是一批又一批给城市工人阶级度身打造的新村,砖木结构或者混合结构,红色或青灰色的清水墙外立面。铁路新村就是给铁路工人的安居房;公交新村就是给公交公司驾驶员c售票员等等一线员工干部的安居房;上钢新村更是多了去,一村一村又一村。为了钢铁指标超英国超美国钢铁工人的安居乐业太重要啦,上海钢铁厂从一厂到十厂,钢铁新村在上海遍地开花c星罗棋布。五十年代的上海国民经济各大支柱产业,都一五一十的按照一五计划c二五计划建造了保障安居房的工人新村。再到后来就是按照区域范围成片建造以地名c路名命名的新村了。赫赫有名的曹阳新村就在曹杨路。大名鼎鼎的控江新村就在控江路。这种命名也无所谓可持续发展c品牌经营的策划理念。一村两村(沪语不说二村)三村四村一直叫下去。杨锦璋后来去过的杨浦区延吉路,延吉新村就有七村!宝山的淞南新村也是七村八村!

    常谦夫记得到了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