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章 百姓人家的往事
第15节 第四节 在那些激进的日子(3)
第四节 在那些激进的日子里(3)
当年,南京按月计划供应给每位市民24市斤基准口粮,其中三分之一是杂粮,2市两普通植物油和3市两猪肉。粮食供应的数量,按被供应对象的劳动强度或多或少地进行增减。我们家除从粮站买回极少米面和配给的较多杂粮,从菜场买些蔬菜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供日常充饥和供给营养的食品,所有百姓人家均是如此。
奶奶经常在凌晨4—5钟就起床,拿着饭盒到巷口的早点店排队,偶尔能买到几块烧饼或几根油条给家人当早饭,便会感到满心欢喜;奶奶还常去菜场转悠,有时能凭按常住人口发给的供应券买回少量猪肉c鸡蛋和鱼类等营养品;在逢年过节时,如再能买到糖果c饼干c芝麻饼之类的零食,全家人就会感到相当满足。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奶奶更是喜形于色。
父亲按月把定量供应的粮食从粮站买回家后,总是用浓浓的镇江乡音多次叮嘱奶奶说,要安排好每天用粮计划,千万不能寅吃卯粮,如果吃了“过头”粮,临近月底时就没饭可吃c又无处可买,那么,全家人可就麻烦了。听了父亲的话,奶奶特意从小摊贩那里买回几个大小不一的陶钵,按照成人和孩子的不同定量标准,用陶钵量出每顿饭用米数量,等饭做好后,再用陶钵量出每人应得的数量分给家人,小心翼翼地努力做到每天每顿都不吃“过头粮”。小小的陶钵,竟成为奶奶计划用粮的得力助手。
粮站配额供应的杂粮不单是山芋干c玉米面之类的干粮,有时还搭配供应地瓜c胡罗卜等新鲜杂粮。特别是在秋季,国家无法储存和加工大量新鲜山芋,又要节省米面用于偿还外债,粮站以每6斤新鲜山芋折合1斤米面的数量,作为当月计划向市民供应山芋,我们家每次买回来的山芋都足有上百斤。这样,还要做到计划用粮,就使奶奶感到十分为难。
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不可能每顿都以新鲜山芋充饥,买回来的山芋在短时间内根本就吃不完,又不知道怎样妥善保存山芋,过不了多少日子,山芋就全部变质霉烂,不能在食用。这就势必使奶奶在做到计划用粮上,总是避免不了捉襟见肘c顾此失彼的尴尬。
1955年下半年,南京私营某石油公司被收为国有后,父亲在合并后的南京市某石油公司担任财务科副科长。因国家当年在改造和收回私营企业时,实行保留个人在原企业工资待遇基本不变的政策,父亲每月工资收入大约在70元左右。在单位号召职工自觉减少工资时,父亲把自己的工资主动减少到40多元,这样,连同母亲的工资收入,全家每月的总收入还不到80元。
父亲大概是缘于自己出身贫寒,深知处在生活困难中的艰辛和无奈,他信奉“赠人玫瑰c手留余香”的民谚,对单位里子女多c收入低的同事极富同情心,经常在发工资时,随手从工资袋里抽出3—5元钱接济他们。
在父亲和母亲每月的工资总收入中,除去按月寄10元钱,给依靠种田为生的外婆用作生活补贴外,再除去家庭生活的其他开支,父亲每周仅能留给奶奶5元钱用于全家买菜用,包括购买计划内供应的食品。这点钱,若稍不注意就会入不敷出c难以为继,还不存在可以弥补的余地。为此,奶奶每天都要做到精打细算,忠实履行勤俭持家的守土职责。
面对家庭生活的窘境和凋敝,父亲不是愤时慨世,而是处处注意省吃俭用c率先垂范,平时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父亲从不讲究家里伙食的好坏,奶奶做些什么c他就吃什么,还经常把好吃或有营养的东西,硬是省给我们兄妹吃。父亲在单位经常要应付场面上的事,但他从不要求母亲为他添置新衣服。春秋季节,父亲总穿单薄的粗布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