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于是祢衡被两个骑兵给架到刘表那儿去了。

    到了刘表这边呢,因为毕竟祢衡现在是知名人士了,刘表对他很客气,以贵宾对待,初期相处得不错。可过阵子他又原形毕露,对刘表傲慢侮辱,实在让刘表受不了。刘表也不能杀他呀,道理跟曹操的一样呀,没办法,只好学曹操吧。这样刘表当了二传手,把他送给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刚开始对这个祢衡也很尊重,也很客气,祢衡也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可搞着搞着,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又开始骂黄祖。

    有一次黄祖大会宾客,祢衡就管不住尖酸刻薄的舌头,对黄祖出言不逊,还瞪着眼睛大骂黄祖。黄祖可没曹操c刘表这么文明,叫人拖出去打,哪知道这人跟生下来就欠揍似的,越打骂得越凶,这个黄祖是个大老粗啊,是个军阀,哪儿受得了这个,给我砍了,拉出去给我砍了。这个黄祖周围的人是早就恨祢衡,一听说黄祖下了命令说拉出去砍了,赶快手忙脚乱,拉出去,啪,一刀就砍了。等到黄祖的儿子得到消息骑马赶过来救的时候,人头落地了。祢衡就这么死了,享年二十六岁。

    怎么理解祢衡这种极端愤怒青年的所为呢?马超认为除了祢衡自己神经质的刺头个性外,这种愤怒跟当时社会习气有关。汉末儒学虽然还盛行,但是社会混乱,礼教崩溃,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觉得自己很牛逼又觉得报国无门社会黑暗的情况下,愤怒青年就会应运而生,一腔热血在心头转化成了异端言行,用愤世疾俗c蔑视权贵c裸奔等冲破正规礼教,借以发泄。

    祢衡算是典型的代表。这一支愤青文人习统到了随后的魏晋更流行,在"建安七子"之后成名的"竹林七贤"便是代表。比如其中的刘伶,跟祢衡是一个德性,他在司马氏统治的时期,也是很混乱很黑暗的年代,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天天喝酒买醉装糊涂,在家里搞全裸。客人来了,问他怎么不穿衣裤。他说,谁说我呀,我以天地为住宅,以房屋为衣裤,你钻到我裤裆里干什么呀!

    理解愤青有时候就能理解一个时代,愤怒之中隐含着时代的矛盾。因为人,特别是心怀祖国的文化人,是不会无事愤怒的,他敏感的心一定感受到了什么!而那些嘲笑愤青的人,要么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要么就是社会闲人:人世间潜藏的危机c贫富的分化c底层人民的权益谁来保护,关我屁事!

    可是,祢衡这孩子,说他个人问题可以反应大汉社会背景,还是靠谱的。但只是因为他个人的所做所为就认为他是啥好鸟,那就大错特错了。

    祢衡的死,博得了后世很多的同情,很多人同情祢衡。为什么同情他呢?三个理由:第一,祢衡有傲骨;第二,祢衡骂曹操;第三,祢衡死得冤,因此,同情他。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

    第一,祢衡有傲骨吗?好像有,因为他骂当局啊,到曹操那儿他骂曹操,到刘表那儿他骂刘表,到黄祖那儿骂黄祖,谁是一号领导人他就骂谁,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铮铮傲骨啊,你说有几个敢骂的?骂大老板的有几个啊?不敢吧,他敢,有傲骨吧?有个屁!他骂人,不是因为当局黑暗,领导人贪污受贿,是因为这么领导人都不让他当官儿他才骂得。他以为自己可以治国平天下,可求职路上坎坷不平。你若真的清高,你可以回家种地嘛。他不,他怎么办呢?他骂人,他开始逮谁骂谁。这叫傲骨吗?这叫狂悖!搞到最后,谁看他都不顺眼。

    第二,骂曹操,这条就更可笑了。曹操是有该骂的地方,例如屠徐州c例如找鸡事件。可祢衡不骂这些,为什么?因为他知道骂这些自己很快就会掉脑袋,他净拣那些不痛不痒的话题骂曹操,实在是他的水平不高,如果弄得好,那还是一种变相的夸奖和毛遂自荐。对于那些该骂的地方,他不敢骂;对于不该骂的方面,他又弄巧成拙,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