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们烘托关羽更了得而故意夸大的,实际华雄武功怎样史书没写!还有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坚在黄巾起义中的表现),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所以《三国演义》中动辄就单挑的场面,史书上是很少见到的。三国时能见于史书的单挑,可能就只有孙策单挑太史慈c吕布单挑郭汜等几个而已!

    在阳人大破卓军后,孙坚本可乘胜追击,但因有人挑拨使袁术对孙坚产生怀疑,袁术不发给孙坚粮草,这使孙坚焦虑万分。当时,孙坚驻地阳人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孙坚连夜乘马,直奔鲁阳,拜见袁术,孙坚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袁术,于是他的粮食危机得以解除,他继续向董卓挺进!董卓对孙坚的勇猛颇为忌惮,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并且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c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结果被孙坚骂个狗血喷头!(当时他只是个挂名的豫州刺史,凡事还不得不听从袁术的调度,能断然拒绝如此利诱,可见他人品之高)

    孙坚拒绝董卓的利诱之后就带兵进军大谷,此时他离洛阳只有九十里了,董卓见孙坚势如猛虎,就一把火烧了洛阳西逃了(皇帝在反董联盟成立之初(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就已迁都长安,而董卓是在初平二年四月到的长安)!于是孙坚进入洛阳,看见了被董卓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洛阳城!洛阳变成了废墟,当然不能驻军了,于是,他带兵返回了鲁阳!至此,《三国志》中对孙坚讨伐董卓的战争的描述结束了,但因为《三国志》写得太简单,对很多事都没记载,比如说攻下洛阳后孙坚为什么不继续进攻而返回鲁阳,还有那著名的“传国玺事件”等等!所以裴注引了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这些《三国志》没提到的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些裴注所引的《三国志》没提到但很有名而且被《资治通鉴》所收录的事!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在张让等宦官挟持少帝c陈留王逃出宫时,曾记载“六玺不自随”,而在迎回少帝后又说“失传国玺,尔玺皆得之”。这说明司马光认为东汉时皇帝的御玺有六颗,传国玺是其中一颗,后来其他五颗都找到了,唯独传国玺没找到!但这种说法与《三国志》裴注的记述就有矛盾了,裴注引《虞喜志林》说:“天子六玺者,文曰“皇帝之玺”c“皇帝行玺”c“皇帝信玺”c“天子之玺”c“天子行玺”c“天子信玺”。此六玺所封事异,故文字不同。”“传国玺者,乃汉高祖所佩秦皇帝玺,世世传受,号曰传国玺。案传国玺不在六玺之数,安得总其说乎?”这说明裴松之认为,传国玺不在六玺之内,而且他是有史实根据的,这说明皇帝的御玺有七颗,最重要的是传国玺!而陈笀在写《三国志》时也正是看到了六玺与七玺的矛盾,所以干脆有关御玺的事情他就干脆不写,省得出错,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笀下笔的谨慎!至于我为什么写“御玺”而不写“玉玺”,那是因为这御玺并不一定就是玉做的,孙皓降晋时呈上的那六颗御玺可是金子做的!裴松之对此评论说:“无有玉,明其伪也。”所以你看《资治通鉴》也只写作“传国玺”,可见我们今天“传国玉玺”的说法是不准确!至于孙坚得到的那颗传国玺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颗王莽时留下的“金镶玉”,那我就不得而知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考证一下!

    据《资治通鉴》记载“(孙坚)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中!”这与《三国演义》的记载大致相同!但《三国演义》把这事做了一番加工,你去看《三国演义》(毛本)第六回的题目就是“匿玉玺孙坚背约”。那这就是天大的冤枉了啊,裴注上明确说:“臣松之以为孙坚於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如其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