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做好了迎接将军的准备。”
而至于那个老者,姬冲虽然称他为“阿叔”,其实却只是他家中的一个老仆,从七八岁时就陪着姬宗周读书,在姬家已经几十年了。姬冲是被他看着长大的。且在姬冲养伤的这段日子里,这老者操持家务、迎来送往、忠心耿耿,临时撑起了姬家的门面;姬冲叫他声“阿叔”也不为过。
--从这个小细节,其实也可看出,姬冲尽管外在fang荡,实际上却重情重义、知道感恩,并不薄情寡义。
他又抬头望了一下远处的山川,说道:“主公虽交代明晚前到就行,可能早到一时,终究还是早到一时的好!日头渐渐升高,趁还凉爽,咱们多赶点路吧!”打马一鞭,一骑绝尘、当头驰去。
众骑急忙也分别催马,各自追上。
……
却说成武,李和尚大败归来,赵过假装行军法,要斩了他。因了诸将求情,方才“勉强”将之放过。通过此举,把军中的“归情”一扫而空,重新凝聚了士气,鼓舞了三军斗志。
军队的士气上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邓舍的命令清清楚楚,叫他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拖住察罕。曹州城里也有燕军的细作,综合各方面得来的情报,几乎已经可以肯定:察罕帖木儿将近缺粮。很有可能,他随时都会撤走。一旦撤走,以察罕的用兵手段,想再“拦住”他,或者“拖住”他?难上加难,近乎不可能!
这就有一个矛盾出来了。
怎么样、才能够让李察罕帖木儿安心地留在曹州呢?主动给他们送粮?当然不行!可不送粮,他随时会撤。那就干脆猛攻曹州?已经连败给察罕帖木儿了两场,赵过有自知之明,知道凭自己的能耐,“守”绰绰有余;“攻”,恐怕就是肉包子打狗,十有**,只会徒劳折损士卒。
鞠胜出了一个不算主意的主意:围城。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有十倍的兵力你才能去围歼他;有五倍的兵力你可以进攻他;如果只有两倍的兵力就和他对垒作战。
当然,“兵形如水”。在作战上,并不一定非要拘泥此条。就像李惟馨说的,如果能在“势”上或者“智”上占据优势,那么就算兵力不如敌人,也是可以大胆进攻、甚至主动围之的。
可察罕帖木儿不是弱手,首先和他相比:“智”上就不占上风,不但不占上风,反而可能处在下风;其次,“势”上也不占上风,燕军虽然在济宁大胜,但李察罕威名赫赫,如今他亲来驰援曹州、坐镇军中,谁敢轻视他?至多算是势均力敌。
一旦围城,兵力要分散,极有可能反而会被李察罕各个击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后边,还有一句是“敌则分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势均力敌就要尽量使敌人分兵。好嘛,去围城、分兵,这不是主动在给察罕帖木儿分而击之的机会么?
其实说到底,赵过的种种顾虑,究其根本,还是因察罕帖木儿威名太盛,他投鼠忌器,唯恐上当、失利。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
粮,送不得;围,围不得。还能怎样将察罕拖住?
……
苦思两三日后,赵过得了一计。他这一计,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看史书时,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战例,因之触类旁通、受了启发,突然想到的。
邓舍好看史书,受了他的影响,赵过也常手不释卷,哪怕是在作战中,只要有时间,也经常会翻上几页读读的。
这阵子他正在读《宋史》,因忧虑无计可治察罕,故此夜读《岳飞传》。他的本意只是追慕汉人的“抗胡名将”,恨自己不如。可就是从《岳飞传》里,他受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