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处理,就让皋陶提前先到历山安排。
皋陶渡河到了冀州,一到风陵堆(今山西风陵渡。风陵,即女娲之陵墓。《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 “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中国通史》载:女娲陵所在说法五种,一说在风陵渡。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二《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三《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乾元初,复涌出。遂名风陵渡,盖後风姓故也。”;这三处实为一地。光绪《永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芮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因女娲陵之故,取地方名风陵堆,意指女娲的墓堆。《水经注》:函谷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也。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国运粮船队经渭河即由此入黄河而北上晋都,史称秦输晋粟。此后此处的渡口开始启用,遂改名风陵渡。风陵渡一地十名:风陵堆、河曲、封陵、阳晋、羁马邑、河北、风陵津、风陵关、风陵渡、河东),他便向当地老乡打听了历山的方位。在老乡的指点下,皋陶沿着河岸向东而行。
好在不多远,太阳落山之前便到了妫水河畔。
“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落日映照着妫水河潺潺的水面上,晚霞披在了历山秀丽的庄园上,皋陶环顾四周,不由脱口赞叹。
他小心谨慎地渡过了浅浅的妫水河,沿着草丛小道向历山村庄走去。
非常遗憾!重华竟在半年之前离开了历山,听历山之农讲,重华思念父母弟妹,半年前就回家去了!
皋陶心中非常懊丧:专程求访,竟然无缘相见!“八元”“八恺”一两天就都到了,没有重华到这里来聚什么?皋陶当即决定,立即返回凤凰咀,在那里等候“八元”“八恺”,相聚以后一块上雷首山到姚墟去。
此刻,天已薄暮,晚间走路很不方便,皋陶只好暂时在历山住一晚上,明天一早在赶路。
重华的朋友当然是贵客,历山之农都非常热情,争相邀请皋陶到自己家去歇息。皋陶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晚上住下以后,皋陶可不会闲着,他利用难得的机会走家串户,到农人中间打听那重华的相关情况。
一提到重华,历山之农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那个人品xìng极好!心诚、心善。”
“他给我们说道理、帮我们分清田界,减少纠纷。”
“重华是个大孝之人,虽受继母虐待,但时时记挂着父母,经常给父母捎吃的和用的。”
“他在这里很不安心,每日都在牵挂着他的父母。”
“听说他的继母妒心很强,他回家以后,继母不能容他,又将他赶出了家门,现在去向不清。
……
“不虚此行!”大家的评论让皋陶非常高兴。他想:今天虽然没有能见到重华,可历山之农的议论足以说明,外边关于舜的传言没有虚假,大孝、大贤是名副其实的。今天没能见到,可能是缘分还没有到。他的家离这儿不远,等八元、八恺到了以后,我们一起去姚墟,肯定就能见到他。想到这里,他便不觉遗憾。
次日一早,皋陶便告别了历山农友,赶紧返回,向凤凰咀走去。他不想让那十六弟兄跑冤枉路,想到渡口将他们拦住,等聚到一块之后再一起到姚墟寻找虞舜。
日头一杆高的时候,皋陶便到了凤凰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