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过后,北城的人们盼不来雨盼不来雪,纷纷背起行囊往南方谋生。
齐老太院子里的大树下被我凿出了一个浅坑。
我扔了树枝跪在大树下,把那浅坑埋成一个小土堆,又捡来几块石头堆在土堆前。
冻土激得指尖生疼。
齐老太坐在身后的藤椅里静静看着我。
我背向着她说:“阿婆,这些天好多人都去了上海,我就想着也去。”
“上海,上海好啊,”齐老太在藤椅上摇起来,“南面儿不受灾,还能看正牌的梅家戏、程家戏…”
她突然住了口,停顿片刻才转而又说:“让你照顾了阿婆这么久,这要走了,阿婆给你煮碗面吧。”
说完她左右挪动着坐起来,歇了歇气,站起身颤巍巍的朝屋里走去。
自从我的个头高过了灶台,便时不时来齐老太家替她做一锅青稞馍馍,她身子不好的时候,连腰都直不起来,若是我走了,她孤身一人要如何才能度过这苦雨凄风的年月。
我追上齐老太,扶着她回到藤椅旁坐下:“阿婆,我还不走。”
齐老太握着我的手,缓缓抚拍我的手背,她枯瘦的肩膀瑟瑟发抖。
终于,她把脸埋进我的掌心里呜咽起来:“闺女…是阿婆对不住你,不该教你唱曲…阿婆没有用,只是拖累了你…”
掌心里濡湿一片,我木然地抬起头,头顶的枝桠已经吐出点点新绿。
我的心比北城的大地还要干涸,并非是一个善良老人的眼泪足以浸润。
春去冬来,树叶绿了又黄,北城经历了无比荒芜的两年。
庙宇祠堂里,街边屋檐下,躺满了一批又一批的流民,戏班常常远走他方演草台,我和齐老太便靠着一点存粮和义商善户的救济度日。
民国二十年,雨水总算回到了北城。
民国二十一年,北城的庄农等来了隔世般的久远的大丰年。
人们拥在金黄的麦地大笑大哭,不光是北城,这场灾难笼罩了半个北国,死于饥饿的灾民超过一千三百万人。
而齐老太院子里的大树下,还有一座没有名字的小坟,埋葬着一场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浩劫。
北城似乎已经很久不曾有过这样灿烂的阳光,连风里都是满满的暖意,吹在脖子里有些痒。
我深深嗅一口空气里的稻香,抱着一包白米往齐老太的小院跑。
齐老太端端正正坐在大树下的藤椅里,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垂下,她就在那光束中微笑着冲我招手。
“陌闺女,阿婆好看不?”
我怔怔的看着她。
她穿着一袭蓝锦寿衣。
“来,让阿婆给你梳梳头。”她举起一把桃木梳,有些俏皮的朝我晃了晃。
我便背过身,在她脚边跪坐下来。
齐老太用干枯的手指捏着那把木梳,仔仔细细地梳理我的头发,一下两下。
我闭上眼,轻声说:“阿婆,好看。”
她就笑,笑得手里的木梳也抖了抖。
她说:“快有四年没听过你唱曲儿啦,闺女啊,能再给阿婆唱一段儿么。”
我侧回身,扭着头看她,她便摸摸我的头顶,微笑着点点头。
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我知道,齐老太也要走了。
循着落叶望一眼树下小小的孤坟,我仰起脸深深吸了口气,挺直脊背,开了嗓。
“儿啊儿啊 — 你走太行 —
为娘我终日念你心惶惶 —
要为你纳鞋底 — 要为你煮羹汤 —
你却是躺在了哪个山坳坳里啊就浑身入了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