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博。
⑨大纶:支大纶,字心易,嘉靖四十三年(1563)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由南昌府教授升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后辞官而归,著有《支子余集》、《支华平集》。
【译文】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当刑房小吏。有个囚犯没有罪却被判了重刑,支父很哀怜他,想让他能活下来。囚犯对妻子说:“支先生想救我的好意,我却惭愧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明天你请他到家里,你用身体侍奉他,他或者愿意尽力,那么我就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这个命令。等到支父到了,这位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父,支父没有听从。最后支公仍然竭尽全力来为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两人登门来叩谢说:“先生这样的大恩大德,是近来少见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们有个女儿,想送给您当一个小妾,这在礼法上是行得通的。”支父准备了礼物娶了那个女子,生下了支立,支立年轻时便中了科举,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下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曾为学官。支禄生了支大纶,大纶考中了进士。
【点评】
浙江嘉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求得生路。这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委身于他吧,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么我就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的时候,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给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到支公家里磕头致谢道:“像你这样大德的人,近世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收纳为妾。在中国古代,纳妾的目的从典律上、理论上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易经鼎封》中载:“得妾以其子。”这个妾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他们都被保荐为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
※※※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①,有曲;有yīn,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②,则自谓行持③,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注释】
①端:端正。《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诸葛亮《绝盟好议》:“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
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周易系辞》:“穷理尽xìng以至于命。”宋代理学家把这一概念和《大学》中“格物致知”合一起来,形成他们“格物穷理”先验论的认识途径。认为穷理是穷尽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属xìng,而是指先验的精神本体。这个“理”在接触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便把自身分裂为心之理和物之理。“穷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格物”程序,不断用物之理来启发、印证心之理,最后达到两者合一的“豁然贯通”境界。“穷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说法是“穷天理,明人lún,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对封建纲常lún理的认识和推行,这是立身的根本。“穷理”而后,再加以诚敬专一的持守、涵养,也就是“居敬”工夫,两者结合,互相促进,成为理学家认识和修养的基本途径。
③行持:施用。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