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皆是走庭流。”白居易《哭从弟》:“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⑧应埙:即屠应埙,字文伯,号九峰,鄞县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礼部主事,历任镇江府同知、湖广屯田副使。应坤:即屠应坤,字文厚,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应:即屠应,字文升,号渐山,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历任礼部员外郎、翰林院修撰,不久升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后被牵连而辞官。著有《兰晖堂集》
【译文】
嘉兴的屠勋先生,最初官为刑部主事,夜里住在牢狱里,仔细询问各个囚犯的情况,知道有一些人是无辜的。屠先生也不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悄悄地把那些人的冤情写下来,送给刑部尚书。后来朝审的时候,刑部尚书便拿他写的东西来审问这些犯人,没有人不心服口服,于是释放了十几位冤枉的人,一时间京城都称颂尚书大人的英明。
屠先生又禀报说:“天子脚下,还有很多冤民;天下之大,有成千上万的人民,难道没有被冤枉的吗?应该每五年派一个减刑官,去核实那些冤情并为他们平反。”
尚书便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准奏。当时,屠先生自己也被派去当了减刑官。他梦到有一个神仙告诉他说:“你命中没有儿子,但现在因为你的减刑的提议,与上天的好生之心深深印合,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都官至高位。”当天晚上他的夫人便有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屠应埙、屠应坤、屠应三人,都做了高官。
【点评】
浙江嘉兴有个谥号为“康僖”的屠勋,他起初为刑部的主事,就睡在监狱里,忠于职守,仔细耐心地询问每个囚犯的犯罪情况,探问其中的曲直,因而得知有不少无辜入狱的。查明案情后,他并不将此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私下把事情的原委呈报给堂官。《道德经》也说,“功成而弗居”。不心生占有、贪功之念,消除了很多争端的祸根。东汉将军冯异谦不居功,为人谦退不伐。其他将士都争着申述自己的战功,而冯异常独自静坐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将士们对他不居功自傲的精神深表敬佩,都愿意当大树将军的下属。
贪图功利者,又常引来杀身之祸。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自幼刻苦研究兵书,精通兵法。作为将领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刘邦也曾赞赏他“战必胜,攻必取”。他为汉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史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然而他最终却被杀。究其原因,他功高震主,刘邦有逼反之嫌。最重要的是韩信贪图功利,要求封地,甚至以不出兵相要挟,由是引起刘邦的怀疑;等到灭掉西楚后,刘邦即解除他的兵权。韩信不满,反意渐起,终于走上谋反之路。司马迁评论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另外三国时的许攸也是恃功自重而引来杀身之祸。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cāo后,建议曹cāo偷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从而使曹cāo大获全胜。后来曹cāo夺取冀州,也有许攸的功劳。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cāo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cāo小名,在正式场合也不知有所收敛。曹cāo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许攸杀死。
无怪乎《道德经》中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说法,劝导人们功业成就后,要做到敛藏锋芒。历史上也不乏功成身退的智慧之士。春秋时期的范蠡,任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终灭吴国。越灭吴后,范蠡以为功高名大,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并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于是范蠡不慕权势,辞官归隐,泛舟五湖。汉初大臣张良,辅佐刘邦“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