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会得到后人的尊敬,或为其树碑立传,或为其建祠修庙。如为彰显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建有“武侯祠”;为宣扬关羽的忠义勇武,建有“关帝庙”,此类情形不一而足。
了凡先生接着进一步用先前的事实来加以验证,举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
※※※
杨少师荣①,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②。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③。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yīn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④,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⑤,位至三公⑥,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注释】
①少师:官名,周朝置少师、少傅、少保以辅天子,称“三孤”,又称“三少”。明清作为荣衔,列为从一品,无职事。
②济渡:渡过水面。此指从事摆渡。
③嗤:讥笑,嘲笑。
④窆(biǎn):泛指埋葬。
⑤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人生十岁叫幼,入学。二十岁叫弱,行加冠礼。二十岁才算成年人,初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⑥三公: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及其职掌,历代颇异。周代为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有两说:一说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及西汉前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代太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皆沿东汉之制。三公位高而权轻,备皇帝顾问而已。隋、唐、宋、辽沿东汉之制,以之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官职。明、清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之作为最高荣誉头衔加于某些大臣。
【译文】
少师杨荣是福建建宁人,祖先世世代代以摆渡为生。一次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小溪涨水从而发生水灾,冲毁了百姓的房子,被淹死的人被水冲下来,其他的人都划了船去抢捞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人,对财物一无所取,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的愚笨。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里就逐渐富裕。有一位神仙变化成道人,对他说:“你的祖父积累了yīn功,所以子孙后代应当有官高名显的人,所以应该把你的祖父葬在某地。”于是便依从道人的指示下葬,就是今天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科举,最后位列三公的高位,他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也都被追封了官爵。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兴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的人。
【点评】
少师杨荣,是建宁人,世代以从事摆渡来维持日常生计。一次连日大雨致使河水暴涨,冲毁民房,淹死的人顺流漂下。在面临水灾之时,其他船只都去打捞财货,见利忘义,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搭救落水的人,丝毫没有捞取漂流的货物。在这种生命危急的时刻,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高尚与否立见分晓。同时,也显现了他们对于他人生命的珍视。春秋时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上,遇到正要进犯郑国的秦兵,而郑国对此还一无所知。为了保卫国家,弦高就用自己的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并说是他的国君派他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并迅速将秦军侵犯的情报报告给郑国国君。郑国马上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又被晋国借机打败。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