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于民,民之所yù,天必从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观念逐渐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传统观念。
※※※
※※※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①,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②?
【注释】
①文:掩饰,修饰。
②懔懔:危惧的样子。韩愈《落齿》:“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已。”
【译文】
不只这些。在自己独居的地方,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虽然可能遮掩得很严密,文饰得很巧妙,其实五脏六腑早就暴露,最终难以自己欺骗自己;被人看破的时候,便一文不值了,怎么能不懔然而惧呢?
【点评】
上一段了凡先生讲在一般情境下,人们的行为有天地鬼神的鉴察。而这一段说:在私室独居之时,神明也无所不在,即使百般遮掩,巧加掩饰,丑恶的心思也会露出破绽,难以自欺欺人;倘若被别人识破,那就是一文不值了,所以我们怎能不敬畏神明?即使在独处的情况下,也不放松自己,而要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谨慎谦虚。
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姑且不论,了凡先生只是想借用天地鬼神,使人们在内心隐蔽细微处,能有所“畏”之物。这样即使在一人独处之时,亦能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这才符合儒家所说的“慎独”的功夫。《中庸》有云:“天命之谓xìng,率xìng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解释道:“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yù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致离道之远也。”lún理学中也将“慎独”列为一个重要的修养方法:其一,“慎独”是“须臾不离道”的,即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和规范,而是从人的“天命之xìng”中内化出来的,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其二,“慎独”强调“戒慎”,尤其是在“隐”处下功夫,哪怕只有天知地知,行为主体也能高度自觉地规范自己。所以,慎独是一种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道德自觉和自由,它能使人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从而它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真实灵魂,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
※※※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①,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②,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ròu身易殒,一息不属,yù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注释】
①弥天:满天,极言其大。
②猛厉:犹“猛烈”。气势盛,力量大。
【译文】
不只这些。如果还有一口气在,就是罪恶滔天,还可以悔改;古代有人一生做尽坏事,在临死时突然悔悟,生发出一个行善的念头,便得到善终。这是说一个念头的猛烈,就足以洗涤一生的恶行。就好比千年无光的小山谷,用一盏灯一照,那么千年的黑暗就都被驱散了;所以过错不论新旧,只以能改正为贵。只是人世无常,生命易逝,万一哪天一口气没了,想要改正也没有办法了。在阳间就会千百年担负着恶的名声,即使有孝顺的子孙,也无法代他洗涤干净;而在yīn间则在千万代中沉沦于地狱,即使有大圣大贤、佛祖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