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xìng①,力行善事,多积yīn德②,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③?”

    【注释】

    ①德xìng:人的天赋道德本xìng。

    ②yīn德:做好事而不让人知道。

    ③安得:怎么能够。

    【译文】

    “孔先生算定你不能考取科举,不能生儿子,这是上天制定的定命,但还可以挽回;你现在要扩充你的道德修养,努力去行善事,多积累yīn德,这是自己制作的福报,哪里能会得不到享受福报的机会呢?”

    【点评】

    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得取功名,命中注定也没有儿子,这是过去世中所造之业的结果,这是天作之孽。但天命算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挽回的。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做他该做的事,也就是由于在道德上认为是正确的事便去做了,并非出于道德强制之外的考虑。孟子主张“xìng善”,人xìng中有种种善的成分,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提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认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所以说应当多做善事,发挥本xìng。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善yù人见,不是真善”,若为名利而行善,则又落于执着。这也是人的修养的体现。古代真正有大德的贤能,往往能隐居深山,韬光养晦,机缘成熟之时,则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三国时诸葛亮虽高卧隆中,却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佑蜀国。梁朝陶弘景虽身处方外,却被誉为“山中宰相”,俨然朝廷决策人物。

    自己使得自我的德xìng得以扩充,一生多造善业,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自己不享受的道理?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如《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传入后,业的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而被视作一种业力,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是一种因果通三世的思想,“yù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yù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对于因果,佛家的解释是:“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经中还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明因识果,故而能预先断除恶因,如此能消灭罪障,功德圆满最终成佛;而众生却常作恶因,无所顾忌,恶因既种,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免去恶果,这就好比人立于烈日之下,已是无处避逃,却想方设法使自己没有影子,这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

    ※※※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①,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②’。汝信得及否③?”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注释】

    ①常:指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律则。《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于做好事的人家,必定会得到许多幸福,喜庆有余。《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③信得及:能够相信。

    【译文】

    “《易》为君子谋划,要谋求安利,避开灾难;如果说上天注定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那吉利怎么能谋求,灾难又怎么能避开呢?《易》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你相信吗?”我相信他说的话,下拜而受教。

    【点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