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在yào学方面,所论365 种yào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
用yào;创立了yào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yào分上、中、下“三品”
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yào可单用
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yào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
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yào方面,提出了
辨证用yào的思想,所论yào物适应病症达170 多种,对用yào剂量,时间等都有
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yào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
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
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
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
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
等。
全文
神农本草经序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yào。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
五yào,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
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
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
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
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
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
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
矣。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三卷,又据太平
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奉高,
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
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沈郁之思,
未易为此也。古者协yīn阳之和,宣赢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
飞动之lún,胥尽其xìng,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
淮南王书曰: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ròu之yào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苈愈张,
用之不节,乃反为病。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潜夫论
曰:治疾当zhēn rén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
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yào
论,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
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后汉书华陀传,吴普从陀学,依准陀
疗,多所全济,陀以五禽之戏别传,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
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今观普所释本草,则神农、黄帝、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