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定为生儿育女起见。但
是既生儿女之后,那种慈爱之心真不可以言语形容。莫说在幼小时代,随处爱护,就使已经成人和大了,但是
他那一片慈爱之心仍旧是丝毫不减。归来迟了,已是倚闾而望;出门在外,更是刻刻挂念;偶有疾病,那忧虑
更不必说。 父母爱子,既然如此之深,那么人子的对父母应该怎样?所以敝国人民不但父母生前竭力孝养;就使父母
死了,亦必用木头刻一个肖像供在家中,朝夕供养,和生前一般。秋霜春露,祭祀必诚必敬,水产,陆产,山
珍海味,凡力量能够办得到的,总要取它来,以供奉养祭享之用。即如小臣,忝为一国之君,亦有一个圜室。
平常时候,叫百姓入海取了那虬龙来养在里面,到得奉养祭礼之时,屠以供用。其余禽兽草木更不必说。这就
是敞国特异之点了。”
大众听了他这番议论,无不佩服。帝舜道:“贵国能如此,真是难得之至。但是贵国四邻见了贵国这种情
形,当然能够感化了。”孝养国君听到这句,不住的摇头,说道:“不能不能!
敝国西方有一个国家,他们正与敝国相反。”帝舜忙问道:“莫非不孝吗?”孝养国君道:“他们亦不是 不孝,是不养。他们的风俗却亦奇怪。他们的意思以为人亦是万物之一,万物都有性,譬如老马,决不靠
小马的奉养,老鸡决不靠小鸡的奉养,为什么人为万物之灵,到反要靠儿女的奉养呢?所以他们的人民深以受
儿女的奉养为大耻,说是失去人格了。因此之故,他们对于儿女亦不甚爱惜。幼小时没有方法,只能管他,养
他。一到六七岁,做父母的就拿出多少资本来借给儿女;或划出一块地来租给他,教他种植,或养鸡,养兔。
将他所收人的几分之几作为利息或租金,其余替他储蓄,就作为子女之衣食费及求学费等。他们说,这样才可 以养成子女的性及企业心。一到二十岁左右,有成人的资格了,就叫他子女搬出去,自立门户,一切婚嫁
等等概不再去预闻,仿佛是两姓之人了。
就是他所有的财产亦不分给子女;为子女的亦深以受父母之财产为可耻。因此之故,子女更无赡养父母之
义务,偶然父母向他子女商借财物,亦必计较利息,丝毫不能短少,岂不是奇怪的风俗吗?”
帝舜听了,诧异道:“世界上竟有此等事!那么贵国和他邻近,不可不防这种风俗之传染。”孝养国君道 :“说也奇怪,他们亦防敝国风俗传染到那边去呢。因为弊国的风俗宜于老者,所以他们那边的老者无不羡慕
敝国之风俗而想学样。他们的风俗宜于青年,所以敝国的青年亦无不羡慕他们的风俗而想学他,将来正不知如 何呢。”帝舜道:“这是什么原故?”孝养国君道:“父子居共产,固然是极好的。但是既然同居,既然有父
子的名分,为父母的对于子女之言动一切不免有时要去责备他,要去干涉他。就使不如此,而无形之中这么一
重拘束,青年人的心理总以为不畅意。所以不如早点与父母分居,高飞远走,既可免拘束,又可无奉养之烦,
且可以博一个能不倚赖父母之名,岂不是面面俱好吗?所以近今敝国青年往往有醉心于他们,以为他们的 风俗是最好的,不过现在还不敢实行罢了。至于老年人的心理与青年不同,精力差了,倦于辛勤,一切游戏的
意兴亦渐减少:而又易生疾病,所盼望的就是至亲骨肉常在面前,融泄团聚,热热闹闹,享点家庭之乐便是了
。 但是照他们那种风俗是绝对不能,在那年富力强的时候有事可做,尚不觉寂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