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平。
父亲虽然读书不多,识不了几个字,但他很勤奋,有头脑,善于经营,是围子里的能人。农忙时下田务耕,农闲时做小买卖。种地时他肯动脑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作物品种。他种的经济作物,如烟草、花生、蓖麻等,比种粮食收入要高几倍。他做小买卖时是先卖面食,后来逐步扩大到烟叶、布匹等。由于他的勤劳和善于经营,很快就富了起来,买田置地,成为关家店的首富。父亲经人介绍与离关家店20多里的赵楼村的赵氏也就是我母亲结婚,婚后两人夫唱fù随,感情很好。他非常关心和爱护我,没事时经常带我玩耍,外出回来总会给我买东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母亲兄弟姊妹六人,两男四女。母亲在四女中排行老三。她聪慧能干,缝衣做饭,地里家里,粗活细活,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她为人善良,富于同情心,家境好时经常周济镇上的穷苦人家。农忙时,有的贫困人家没有牲畜耕种,母亲就常常主动将家里的牲畜借给他们无偿使用。看到一些穷人家里无地耕种,生活困难,她就把家里的地分给他们三五亩,收成好就让他们jiāo一点地租,jiāo不上也不强求。镇上大庙里每年冬天都有几十个乞丐住着,遇到灾年就更多。下大雪不能出去乞讨时,母亲经常给他们施舍衣物和食品。过年过节遇到乞讨的人,母亲总是慷慨施舍。1923年,兵匪之乱,镇子上的房屋大部分被烧毁,很多人无家可归,母亲就腾出几间旧房子,让给几家落难的族人住,也不收房租,还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所以母亲在镇上人缘很好,人们都很尊敬她。那时农村讲究善恶报应,我父母40岁以后生我,乡间都传说关家行善积德,感动了神灵,所以晚年得子。这在当时镇上曾传为佳话。
父亲和叔叔分家后,家里仅剩二十余亩地。此后父母二人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没出十年光景,家业又兴旺起来,田地由分家时的二十多亩地发展到一百多亩。父母又把祖辈卖出去的东院三进院买了回来,修葺一新,由中院一进院搬进东院三进院。父母婚后十年没有生育,不免内心着急,求神问卜,烧香许愿,均无效果。父亲还为此事专门在村东头修了一座小庙,希望神灵保佑早得贵子。后来根据乡间的习俗,收养了我大姨的女儿为养女,以期能为自己招来儿子。这就是我大姐,取名大妮。父母对她如同己出,大姐也很懂事,十分孝顺父母,从小对我也很照顾。她后来嫁给了本村张家,丈夫名叫张玉堂,生有三子二女。1947年,长子高中毕业后到大别山参加革命,在刘邓大军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到湖北省应城任区委书记、县财政主任、政治部主任等职。他和我经常有来往,1979年因肺癌去世。
父母收养大姐三年后,母亲生下一女,取名二妮,是我二姐。二姐18岁时嫁给任庄的任重生,婚后生有一子一女。二姐一家很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全家四口都死于饥饿。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父母一直想要一个男孩,以后近八年的时间,父母没再生育。特别是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了将来能够继承家业,父母就想过继一个男孩。当时叔叔家生有六个男孩,长子关升品,也就是我的堂兄,为人正直、聪明,念过几年私塾,字写得特别好。在乡下人看来字写得漂亮自然是最有文化的象征。父亲很想将他过继来做儿子。叔叔一家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愿意将长子过继给父亲。但母亲坚持从娘家过继了大舅的儿子赵玉友为继子。过继后,赵玉友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无事生非,搅得四邻不安。父亲无可奈何,费了很多周折,赔了二百块银元,才将赵玉友送回大舅家。此外,父亲还认了连襟的儿子周庆云和父亲结拜兄弟王建安的儿子为干儿子。两个干儿子和父母的关系都很好,特别是周庆云一家对我家照顾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