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自己沒有听错的话,刚刚他还向士兵问起自己,而且直接用的王旁这个名字。“撒刺竹将军,以后在下少不了和将军多见面,若有不到之处还要多包涵!”王旁客气的回到。
“那我先送王侍郎,撒刺竹将军去复旨即可。”耶律良人说完,偷偷拽了一下王旁。
“好,那我先去,哦,还有,良人总管,皇上有沒有说什么时候启程去热河?”撒刺竹将军忽然问道。
耶律良人摇了摇:“这个嘛,好像沒有!”
撒刺竹将军迟疑的了耶律良人,又了王旁,似乎觉得多问也不太合适,向二人告辞去了皇上的行帐复旨。
“咱们走!”耶律良人低声说着,同王旁向外走。
王旁心中更加疑惑,怎么耶律良人似乎有点怕撒刺竹;而且撒刺竹似乎很关心耶律洪基的行程?
耶律良人似乎也出了王旁的困惑,他低声和王旁说:“这个撒刺竹将军天生力大无比,勇猛过人;但是做事粗了一点,他是殿前都点检,要是发现谁对皇上不利,他先斩后奏都是常事。难免有误伤,少惹他为妙。”
王旁听到殿前都点检这个词,忽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事,这个事要先从这个官职说起:辽国很多官职参考宋国设立,宋国的初期尚有殿前都点检之职,而现在宋国殿前都点检职位已经取消,这中原因颇有曲折。不仅曲折,还因这个官职导致了宋国重文轻武的国策。
早在显德元年(954)二月,后周世宗柴荣为了强化朝廷直属军队﹐挑选武艺超群的充任殿前侍卫﹐是为殿前军。设置殿前都、副点检﹐官位在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
然而当后周第三任皇帝柴宗训登上皇位刚刚半年,北汉和契丹就曾大举來犯。但此时开封城内盛传的最大流言是一句:“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就在这次北征途中,皇帝在批阅四方文书时,发现了一个皮囊,里面装着一个木牌,上写“点检作天子”几个字。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的姐夫张永德。
皇上于是心生疑忌,即任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出任殿前都点检的职位。而这之后不久,世宗就猝然病故。国家刚刚失去一位圣主, 新帝却只是个七岁的孩子。 临危受命的赵匡胤先遣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前锋,即刻发兵;主力大军自爱景门出开封,出征北上。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沒几天,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來,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來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先假意推诿,后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赵匡胤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
《宋史》是这么写的,这就是宋史中的“陈桥兵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即位后竟无再出征抵抗辽国进军,原先报称犯境的辽兵自行离去;《辽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记录;现成黄袍、事先草拟禅位诏书;留给了后世扑朔迷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