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首诗吓倒了京里的老少爷们,谁都知道那人临死时在说什么?这三百六十五条人命,能换来一些什么,一样地令人茫然!

    就在京城里的人惶恐与不安之中茫然之时,六部九卿及翰詹科道,都接到通知,慈禧太后及皇帝在西苑召见。这就是所谓“廷议”,通称“叫大起”,非国家有至危至急的大事,不行此典。而凡叫大起,往往负重任的多持缄默,反是小臣得以畅所欲言,因为重臣常有进见的机会,如有所见,不难上达,而叫大起正就是要征询及于小臣。所以一班平时关心时局,好发议论的朝士,都大感兴奋,暂忘前门外的这一场浩劫,匆匆赶到西苑待命。

    召见之地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东室,室小人多,后到的只能跪在门槛外面。两官并坐,脸色都显得苍白,尤其是慈禧太后,平日不甚看得出来的老态,这时候是很分明了。

    “常备军从涿州败退下来,你们都听到消息了吧?”

    是光绪先开口,声音虽低,语气甚厉,这对于生性怯懦的皇帝来说可是几年未有之腔了。

    “朝廷三令五申,常备军不得后半步,那知道不过是刚和袁逆接战,竟然就败退了!这满朝的臣工逃的逃、从逆的从逆,你们自己想想看,对不对得起朝廷跟百姓?”

    跪在御案前的王公及军机大臣,默无一言。在僵硬如死,闷热不堪,令人要窒息的气氛中,后面有个高亢的京腔官话口音,打破了沉寂。

    “奴才刚才从恭王那里来,他说,现今京师满蒙二十四旗成旗军卫拱京畿,为保京师之安,他现在已编家奴千人,想请旨责成他驱逐城内非旗之民。”

    说话的是良弼,他提到的溥伟是皇族,系老恭王奕欣嫡孙,打从袁世凯从了逆,他就在京城编练家奴数千人,说着“有我溥伟在,大清帝国就不会灭亡!”。

    户部尚书鹿传霖一听是董福祥要驱逐城内非旗之民,不由得心头火起,不假思索便将腰一挺,回身戟指,厉声吼道。

    “好!这就是失人心的第一个好法子!”

    殿廷中如此无礼,而慈禧太后默然,亦就没有人敢指责他了。沉默中,门槛外面发声。

    “奴才有话上奏。”

    兵部尚书铁良这会站出说到。接着他朗声陈奏。

    “今日之事,最急要的,莫过于折服各国公使的心。洋使服了朝廷,才能让各国之军保得京师不失,阻止袁逆大军犯京,一方面练兵拱卫京畿。另可调陕甘、四川之兵勤王,办法要有层次,一步一步来,不宜鲁莽行事。”

    “现在诸国公使已倾陈逆!”

    慈禧太后摇摇头说。

    “你所奏的,不切实际。”

    “皇太后所说的公使之心已变,无非是陈逆欲派员出访美、英、德、法四国,派以两千万余万镑之定单!我大清国立国二百余年,近年与各国交好,岂是陈逆所持之利相比,诸国好利,朝廷可与诸国签定新约,自可以成大事的!”

    “好个签定新约,不知铁大人所言签定新约所指为何?”

    军机大臣瞿鸿礼突然站出身来质问一句。

    “英人意欲染指西藏,可将藏地割于英国,俄国欲以黑龙江……”

    接着铁良口中一块块的地方,顷刻之间即被他划于各国,接着又是一连窜的利益。

    “……予地于诸国,自可让诸国重于大清交好!可借兵拱卫京畿,袁逆自可不战而退!”

    “好一个予利于诸国,大清国没亡于陈逆,倒是亡于洋人了!”

    “如此可保大清国不失!”

    铁良等人瞪眼反驳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廷议”倾间变成了争吵,一方面是在那里吵着许以利益,何得大清,另一方面却是在那争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