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两头获利的地位上,只要自己后方稳固c加强军事现代化和部队的训练,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然而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欧亚法西斯联合进攻苏联,迫使红军两线作战的可能开始变成现实,德国一旦发现红军东线被动西线虚弱很有可能改变攻击顺序,与日本法西斯合流趁势东进,这正是英法奉行绥靖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他们又怎么会向危难中的苏联苏联伸出援助之手呢?如此一来孤立无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将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的装甲部队c飞行部队都是在苏联土地上训练出来的,所有坦克c飞机c大炮等重型装备都在苏联进行测试,直到34年以后希特勒单方面打破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在英法的怂恿默许下大力发展军备试图祸水东引为止。斯大林很清楚被法西斯理论和现代化装备武装起来的200万狂热的德国国防军比他的红军更加精良c训练有素c作战勇猛,再加上野蛮的日本,没有充分动员和大规模战争准备的苏联甚至于会亡党亡国。

    西线是苏联的最大威胁和设防的重点,西线的兵力不能轻率调动,斯大林坚定地做出了战略判断。然而东方被动的局面怎么办,铁木辛哥汇报了陈海松提出的联合作战意图,批评了赫梅利尼茨基大将愚蠢的政治高于军事的错误倾向,认为在远东无法向蒙古调集兵力的情况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绥远方面的八路军部队,甚至于不需要苏军的地面和空中配合独自就能重创或全歼突入蒙古的法西斯军队,他建议再次邀请陈海松赴蒙磋商c促其参战。

    斯大林对此也很纠结,赫梅利尼茨基同志也发回了电报,描述了陈海松在蒙古地位上的民族主义立场,断言中队进入蒙古完成对日本军队的歼灭后肯定不会主动离开,那么势必取代苏军在蒙古的统治地位,损害苏联的国家利益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顺畅发展。

    他强烈要求联布共中央支持他的反击措施,不被陈海松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所动摇,禁止中队入蒙参战,同时派回在莫斯科工作学习的蒙古同志回到乌兰巴托,由共产国际中央执委会下令改组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清除亲中国的总书记鲁布桑沙拉布c部长会议主席丹巴c人民军总司令巴特尔等人,从组织上牢牢控制蒙古政权沿着苏联道路前进。

    考虑到蒙古的确在战争中遭受了很大损失,建议苏联政府向蒙古紧急调拨帐篷c粮食c肉食c医药物资,派出医务人员c工程技术人员c社会管理干部接替中国人离开后数万空缺,从经济上c生活上加深苏联在蒙古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和影响力,培养亲苏感情。

    斯大林不是不知道这是控制蒙古所必要的,赫梅利尼茨基也是奉他的旨意去做的,可人算不如天算,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他当初的预想,日本人并不满足于组织一场边境试探进攻,而是借助胜势转变成大规模的武装入侵,甚至于大规模使用细菌武器,他在远东有限的机动兵力被朱可夫大方地葬送,立足于防守的远东兵力开始捉襟见肘,这是战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所以出现了兵力装备物资的紧张,他急需强有力的部队去消灭骄横的日本攻击集团。

    如今看来唯一可以使用的就是对立不甘心不死心的中国人,他虽然痛恨陈海松的借机要挟,可是作为一个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资深政治家一贯奉行的是利益至上c能屈能伸c该退就退的机会主义策略,为了维护更大的利益可以暂时性地放弃一些局部利益。

    经过与莫洛托夫c加里宁c伏罗希洛夫c卡冈诺维奇c李维斯基等人的反复探讨,决定加紧与德国的双边谈判,尽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同时邀请绥远八路军部队参加蒙古作战,作战区域为图勒河c克鲁伦河以南,双方组成苏蒙中三方联军指挥部,铁木辛哥c陈海松与巴特尔共同指挥部队作战,苏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