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之后,顾况的事情告一段落,小花未曾刻意去打听,但是却碍于南国人民都喜欢聊些家长里短的好习惯,第二日的街头巷尾,都是裴莠莠与人通奸的传闻。
当然,每个朝代,每个皇帝,每一年甚至于每一天都有人在通奸,可是裴莠莠通奸一案闹得人尽皆知,原因却并非在她,而在顾况。
因为她是那个曾经以一首首诗赋,以惊世的才学打断了南国子民的顾况的遗孀,虽然她在顾况死后不久就改嫁他人,但是那是南国的民风使然,人们最开始还是把她当做一个特别的好女子,因为那曾经是顾况喜欢的女子。
裴家人知道裴莠莠的死讯,是在第三日,消息传到东都,虽然知道裴莠莠死得离奇,却无人去查探,据说那时顾况的弟弟顾优正好在东都游学,拦下了要去长安一探究竟的裴家人。
裴莠莠欠了顾况一颗真心,于是最终也被人负心。
小花和昔耶离开长安的时候,是在第二日的午后。
长街上有的人在谈论裴莠莠,有的人却在这个时候追悼着顾况。从顾府中流出一首诗,据说是顾况与裴莠莠定情之诗,长安与东都的百姓皆是泫然欲泣。
当时的太史令是一个被人称为姚公的白发老头,年纪虽大,可是却对顾况推崇备至,用小花的话来说,便是男版的裴莠莠。
从顾况三岁开始写第一首五言诗开始,姚公就一直默默的关注着这个孩子,他与顾况的祖父同在太学修习,情同手足,顾况死后一直郁郁不乐。他虽然不满于裴莠莠早早改嫁,但是心里却仍旧把裴莠莠看成是顾况的妻子,这种爱屋及乌的程度虽然有些过了,但是足矣看出顾况本身的魅力不比那些俊美儿郎差。
姚公想向摄政王白术提出严查此案,却被顾志学将此事按下不提,得知了顾况之事的因果。
姚公在修撰史书之余,尽心为顾况立传,将他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所做的四千首诗词歌赋收录在书,却对顾况的死因只字不提。
这并非是对裴莠莠的包庇,而是不愿再让那个声名狼藉的女子与他再有瓜葛。
不过好笑的是,《顾况传》中,有关于两花皆愿这个词语,还有那首《莫轻摘》。人死后,便是白骨一堆,黄土一撮,千百年之后,也无人知道顾况究竟美丑何貌,只知道那个人,似乎慧极必伤,将天下人的才华都尽收于一身,却又未及而立便逝。
至于曾经引得东都人魂不守舍的倾国美人,她终究没有什么特别的,即便是有失德行,却还有比她更加放荡不羁的女子,所以,不值得常常被人提起。
等到小花收集完八滴血的时候,再到东都,已经无人记得,这里曾有一个善植牡丹,倾国的裴莠莠。
倒是顾况的诗,即便时光流逝千年之久,你若未曾研读过顾况的诗词,把你便是绣花枕头,榆木脑袋。
当然,那也都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
昔耶一共请了三天的假,如今却只用了一天,小花想了想,不如让他带自己去迦南看看卫夫人,也好向她打听一下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究竟正常吗?
她当然不会这样和昔耶讲,只是在回客栈睡觉的时候和昔耶说了一句,有点想念卫夫人,想去迦南走一圈。
在某些时候,小花说什么,昔耶便做什么。他特意告了三天的假,本来就是打算带她多玩一玩,既然小花自己有想去的地方,他肯定不会拒绝。
于是第二日中午,吃过午膳之后便启程。
出城门的时候,恰好遇上押解向泽的囚车驶出长安城门,听说是被流放去西海,那里海盗成群,向泽这样细皮嫩肉的公子,去了只怕是没几日活头。
小花看着那张曾经被她用尽全世界的美好词语赞美的脸上刻着的丑字,连连叹气,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