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基金(Peabody Education Fund)和斯莱特基金(Slater Fund)。前者成立于1867年,由银行家乔治皮博迪(George Peabody, 17951869)出资专用于发展南方的教育,以此促进南北战争后破坏严重的南方地区的和解与复兴。最初捐款为100万美元,后来增至200万美元,主要用于发展南方地区的城乡公立学校,改善州教育系统,特别是培养师资。1914年,皮博迪基金解散,并入斯莱特基金。后者成立于1882年,重点资助黑人教育。这两个基金会与20世纪初的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大基金会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正是它们创立了现代大基金会的模式,使相对零散的捐赠演变为合理化、组织化和职业化的公益事业,把探索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辅助弱势群体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理xìng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要诉诸仁爱和利他主义。

    注释

    ① Robert H. Bremner,comrican Philanthrop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p.8.

    ② Ibid.,pp.911.

    ③ Ibid.,p.5.

    ④ Ibid.,pp.1718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物质基础

    第三章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美国的公益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史家称之为“革命”。因为此后成立的大基金会较之19世纪的公益慈善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新的基金会多有广泛的宗旨,其xìng质是私人的、独立的,但是管理方式正规,有自行选举的董事会、专职领导和工作班子,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它们可以资助现有的机构,也可以自己建立有关机构,例如一系列的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学校等。20世纪上半叶开始发展起来的众多而庞大的基金会,开创了诸多事业,以至于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与其他非营利机构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部类。这是19世纪的美国和至今美国以外的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基金会的作用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整个20世纪可以粗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大阶段,这刚好与罗斯福“新政”和福利国家的出现相吻合。

    一、 时代背景

    1 物质基础

    出现“公益事业革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财富的积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工业化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造就了空前的巨富。根据粗略的统计,1880年百万富翁不到100名,1916年已达4万人,其中少数人财富以亿计(1900年的1美元约相当于1990年的15美元)。1900年卡耐基将正处于顶峰时的钢铁公司

    出售给摩根的银行,售价为4.92亿美元,他个人从中净得2.25亿美元的股份。此后,他即热心从事捐献,但是10年之后,其个人财产仍有1.5亿美元之多。洛克菲勒情况也大致相同,他是 20世纪前10年

    的首富,1900年的资产是2亿美元,到1913年已达9亿美元,而且还在滚雪球般增长。其他如哈克内斯[Stephen Harkness,公共福利基金(The Commonwealth Fund)的创始人]的资产超过1亿美元,塞奇(Russell Sage)在1906年逝世时留下的遗产是6500万美元(一说为7500万美元)。这样巨大的财富聚集在少数私人手中,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如何处理这些钱呢?(1) 不能都用于重新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的回报率递减使再投资的意愿也递减;(2) 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家庭的消费能力,穷奢极侈到一定程度不能带来快乐,而且会引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