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网om,。    父亲的提醒给李辰再次敲响警钟。

    他不清楚当年伍秉鉴究竟经历了什么,但隐约在怡和行背后的有关如何撬开大清国海关,并平衡彼此贸易的阴谋,还是能猜度到一二。

    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大清国与欧洲的贸易逆差极为恐怖。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博物馆展出的一份马迪家族日志上,清晰的记载,“三四月,清国商船组团南下,往来马六甲,如过江之鲫,时排队延绵十五里地”。这是形容清代闽浙赣两广的商团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的盛况。

    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份资料中显示,1800年,仅英国一国,与清国的贸易逆差达到惊人的745万英镑。要知道,当时的英国绝对是欧洲头等贸易强国,他们尚且如此,其他诸如法兰西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家,更是不用提了。

    李氏家族所成立的“李家大院粤地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有相关研究,在十八世纪末,清代商贸与欧美的贸易逆差,每年能达到2700万—3500万两白银。当然,这些钱并没有落在清廷的户部,绝大多数都进了南方沿海家族的库房。

    这种贸易逆差的形成,并非只是单纯的清朝商品在欧洲受欢迎,而是与清廷的鸡贼开放政策有很大关系。当时羊城与泉州是半开放的商贸港,南方商团搜集全国物资,由此两地出海,输往欧洲,欧洲的贸易自由度还是不错的,这些货物基本都能销售干净,赚取大量的白银。而欧洲的货品只能在泉州和广州上岸,还需要被市舶司课以重税,然后再由聚集于此的清国商人挑挑捡捡,被送往京师等大城市销售。

    这种贸易制度的不平衡,造成双方巨大的贸易逆差,是欧洲各国图谋清政府的直接原因。

    谋求羊城和泉州的全开放,也就是欧洲人可以上岸开店做生意是欧洲商贸团的第一步。羊城最终全开放,是十三行为代表的粤闽两地商团的“杰作”。撬开羊城之后,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开始络绎不绝的上岸,这是欧洲商贸团试图平衡贸易逆差的第二步。

    至于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大家都很清楚——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进一步开放通商港口,清廷在战争中逐渐丧失贸易的主导权并最终沦落。

    以伍秉鉴为首的十三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带路党”的作用,这是为国人所不齿的地方,但是,他在欧洲的声誉很高,甚至被誉为“六大影响世界的中国人”之一。

    伍秉鉴怎么死的,李辰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借鉴意义。

    伍秉鉴的一生绝对是毁誉参半,这与他的立场有很大关系。他凭什么能拿到欧洲商品贸易垄断权?这极有可能与他的共济会会员身份有关!也正因如此,他在清廷与欧洲商团中间首尾两端,行事与做派充满矛盾,最后身死道消。

    在他顺风顺水时,以共济会为代表的欧洲商贸团对他热情支持,在他遭到清廷打压时,那些人并没有出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最后连怡和行的商号都被抢走。

    资本的趋利避害,商业的阴谋与黑暗,在他的一生经历中得到最鲜活的展现。

    到目前为止,欧美资本势力对自己的态度总体而言还是友好的,当然,这也可能与自己的赚钱方式有关——喜欢拉着一帮人一起投资发财。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都快到大屿山了。”佳慧掐了他的软肋,旋转半圈,终于惊醒他。黛安娜留在大院,帮母亲处理家事,佳慧陪着李辰来到大屿山。

    从三月离开香江,现在已经是七月初,大屿山已经早早步入盛夏。

    再见明机子,老家伙依然是那幅不修边幅的模样,曲着腿坐在椅子上,看他的眼神总是斜睨,语气也带着五分炫耀,“怎么样?我的弟子速度不比你慢吧?”

    “前辈,可别忘了,阿睿可是我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