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郑鑫国对未来更加彷徨时,这幅身体已经照着记忆中的习惯走到了一座庭院中。
此时正值天se昏暗,华灯初上之时,郑鑫国被灯笼中耀眼的烛光一照,不由地眯了下眼。待郑鑫国恢复过来,四下打量自己站的地方时,发现这个地方有些眼熟。
庭院的正屋门口一个年轻的夫人在那等候着。郑鑫国一看到她,拍了下自己的脑袋。这座院子不正是原郑森住的地方,而那个年轻的夫人也正是郑森的结发夫人董友
见到了董友,郑鑫国原本傍徨的心情更添加了一丝苦恼。
董友是福建进士原礼部待郎董彪先侄女,比郑森年长一岁。
大明文官一向是看不上武将的,从二品的总兵往往比不上七品的县令。如果照着从前,贼寇出生的郑芝龙儿子郑森根本就不可能娶到礼部待郎的侄女。但自从明末战乱纷争,武将地位大幅提升,文官的董彪先为了能获得登阁入士的机会,因此想用婚姻来拉拢身为同乡,手中握有军队的郑芝龙。而刚擢升福建总兵c署都督同知的郑芝龙也为了能争取在文官中有一援助,好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在双方利益下,崇祯十四年(1641)郑森与董友就结成了政治联姻。在这种政治联姻下,两人根本就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当时还是个愣头青的郑森并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不想和没有感情的女子结,对于这段政治婚姻百般抗拒。但在父亲的高压下,郑森最终只能妥协,娶其为妻。
受媒妁之言c父母之命的思想嫁入了郑家的董友算不上貌美,当然也不丑,只能说姿se一般。长期在董程派儒家思想熏陶长大的她,重礼节,略显古板。对于郑森对自己的冷谈,董友清楚,但在礼教下,她还是谦恭温顺地侍候着郑森。
这种婚姻造成了郑森与董友结婚多年,甚至已经有了四岁大的儿子郑经,但多年来两人还一直保持着“相敬如宾”的态度。
郑鑫国刚重生那会儿怕董友会在ri常生活中发现些蛛丝马迹,揭发出自己并不是郑森。于是在隆武帝下旨让郑森带兵打仗时,为了能躲避她,郑鑫国悻然领命。躲了大半年,想不到今天还是没有躲过。
看到董氏已经出来迎接自己了,郑鑫国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前了。
董友在知道自家丈夫回来之时,已经叫下人们备好了汤水。此时看到丈夫已经走进屋,她走上前帮郑鑫国御下盔甲,谈谈地看着郑鑫国,说道:“夫君回来了!”
“嗯。”
“一路风尘,夫君应该也劳累了,快些沐浴更衣,好早些歇息吧!”
“嗯!”
听到郑鑫国同意了,董氏就让通房丫头梅竹去伺候郑鑫国,自己却是让家人们备好饭菜。
在浴室,郑鑫国见到美貌的梅竹时,半年来带兵打仗压下来的火气一下就给勾引上来。男人大多是下半生思考动物,此时也顾不得分什么郑鑫国c郑森了。直接在浴池发泄一番后,郑鑫国才在原本属于郑森的记忆中找到,好像郑森那个家伙在梅竹房间待的时间也比董氏要长。嗯,总算发现自己跟郑森那个家伙有一些共同点了。
在梅竹的伺候下,郑鑫国穿戴一番后,回到正屋时。桌上已经摆好饭菜,董氏正站在一旁侯着。郑鑫国怕越开口也容易出错,于是直接坐下,端起碗就吃。
董氏看到郑鑫国已经动筷,她这才坐下细口慢嚼。谨记食不言语礼节的她自不会开口,郑鑫国也不想说话,一顿晚饭就在沉闷中度过,让郑鑫国吃的很是难受。
饭后,郑鑫国喝着漱口茶,坐立不安。幸好,董氏已经让丫鬟带着郑经过来请安了。四岁多的小胖子正处在懵懂年纪,照着大人的吩咐,做着似模似样请安动作很是可爱喜人。
郑鑫国抱起郑经坐在自己腿上,虽然知道这个小家伙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