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支部队,都有他自己特有的手语系统,用来进行小队之间的静默交流。
在防御区最外围的区域,张士心安排的是大量配备了巴雷特M78反器材步枪的小组进行防御。
这区域的M78数量,打到了每个小组三到四条。
这些玩意有什么用?
很简单,用来打掉敌军的轻装甲目标以及推着步兵炮来拆房子的步兵。
……
在一条街道上,一群约一百来人的联军步兵正推着五门90MM步兵战防炮不断地前进着,这些人连同他们的指挥官,并不清楚他们的行踪已经被张士心安排的观察哨发现了。
“人数一百人以上,步兵火炮五门。没有重型装甲目标随队支援。”用望远镜看着在一幢已经倒塌一部分的房子第三层楼伸出的一支正在打着手语的手掌,这个小队的指挥官不断进行解读。
在对方重复了一遍动作之后,这个小队指挥官让自己小队当中的所有成员都聚集在有可能出现敌人的街道方向。
其中就包括队伍中的几个反器材狙击步枪手。
不一会,两门战防炮出现在街道上,二十多个联军士兵拥在两门战防炮的后面,不断地继续前进着。
“shè击!!!”
“乓”“乓”“乓”“乓”
四声清脆的枪响,拉开了防御区激战的序幕。
被反器材狙击步枪击中的人,虽然不算是十死无生(用粤语的话就是实死无生),但是起码落得个截肢的下场,是跑不了的事情。
所以,张士心没有要求这些狙击手尽可能打要害,毕竟威力摆在那里,很多地方只要被命中了,对方都是死得不能再死,何必要追求爆头或者shè击其他要害部位,降低命中率?
在这个要求下,M78反器材狙击步枪手的shè击位置主要都是躯干部位。
张士心很清楚,一个正常人被这玩意打中胸部,要是死不了,他绝对会把名字倒着写。
而这些狙击手的打击目标,是推动着两门90MM战防炮的士兵。
四发子弹是由四个狙击手几乎同时发shè出来的,所以,其中一门战防炮的三个士兵几乎在枪响的一瞬间,胸部以上的部位被打得爆开,残缺的尸体在经过几秒之后,才突然倒在后座架两侧。
“狙击手!!!”一个军官在看着几个推动着火炮的士兵,上半身被打爆的惨况之后,愣了好一会才惊叫着。
其他士兵也在这个时候反应过来,急忙往两旁的建筑物掩体一扑,希望能够让自己更加安全一点。
只不过,在这期间,又有几个士兵被12.7MM的子弹击中,倒在了两门战防炮的后方。
推着另外三门战防炮的队伍看见了这个情况,都畏缩不前了。
他们不是不想前进,而是无法再这种情况下继续前进。
看见了这样的情况,四个反器材狙击步枪手在相互之间打了一个颜sè之后,一个狙击手便褪下了打了几发子弹的弹匣,然后重新装填上一个十发子弹的弹匣。
二战之后的枪械,只要不是单装弹药的枪械,例如转轮手枪,他们的子弹最大上限不是弹匣的子弹数,而是弹匣子弹数+1。
因为,在子弹上膛之后,只要不是把子弹打光,枪膛里面永远都会有一发子弹在待命。
这种设计在二战期间的枪械中也应用了,除了M1加兰德这把必须要把枪身上的子弹打光才能够装填的奇葩玩意之外,其他枪械大部分都是遵照这个模式。
当然,单装子弹的狙击步枪,例如K98K狙击步枪,不在此列。
所以,事实上这四个狙击步枪手完全不用遵照掩护装填这种方式。因为子弹没有打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