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马谡的自首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应,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诸葛亮的身上,看他如何处理马谡。魏霸也在看,看诸葛亮如何处理这个危机。重生以来,独自沉思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对手,去分析行动背后的动机。

    历史上,马谡是死了。有人说,他是罪有应得,是他不听王平的建议,失守街亭,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有人说,他的确有罪,但是罪不至死,诸葛亮杀他,是为自己的失责找一个替罪羊。

    这样的争吵从来就没停止过,是是非非,留与后人说,所以后人就说得不亦乐乎。可是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有诸葛亮自己才清楚。

    如今历史已经改变,但是具体到马谡这件事,却大同小异。马谡的失误,让诸葛亮在木门围歼张郃的计划破产,直接导致了北伐在陇右的主力战场上的失利,也让诸葛亮这个主将成了别人的讥讽对象。不过仅仅从责任上来讲,正如赵广所说,马谡的确罪不至死,与曾经被俘,流亡东吴十多年的张裔相比,他的责任要小得多,张裔能够起复,马谡没有道理一定要死。至于他做逃兵的事,更不是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想宽宥他,这个罪名根本就不是一个罪名。

    可是,魏霸从诸葛亮的举动中看出了一些端倪。诸葛亮如此大张旗鼓的处理马谡,根本不给他申诉的机会,可以认为有杀马谡的打算。至于是他觉得马谡够得上死罪,还是其他的原因,就很难说了。

    毕竟他再揣摩,也不是诸葛亮本人。

    当然了,他也不关心诸葛亮究竟怎么想,他关心的是诸葛亮将会怎么做。

    马谡是襄阳大族,是荆襄人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出身名门,才干过人,而且与荆襄系中的关系非常亲近。向朗身为丞相长史,而且是一个被排挤的丞相长史,敢于冒险隐藏他,就是一个明证。诸葛亮如果杀他,势必会在荆襄人中引发离心,自残手足。

    可是如果不处理马谡,他就要面对非荆襄系的质疑。那些人追究的不是马谡打败仗这件事,而是诸葛亮识人不明,明知先帝刘备说过马谡不可重用,却依然违众重用。如果马谡打了胜仗,这当然可以证明刘备就是说错了,没人敢出来说什么,可是现在马谡打败了,证明了先帝的英明,如果诸葛亮还包庇马谡,那岂不是故意要和先帝别扭?

    上纲上线,向来是政治斗争中无往而不利的杀手锏。诸葛亮再强势,在先帝刘备这个招牌的面前,他多少还是要顾忌一些的。

    是否处理马谡,已经超过了论功行赏的范畴,而是是否把先帝放在眼里的问题。

    对诸葛亮来说,这其实已经没有有利的选择,只有损失大和损失小的区别。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在犹豫,正说明他也在权衡。一端是他的威望,另一端是马谡的性命。

    ……

    马谡坐在杂草上,双颊已经瘦得深陷,颧骨高高耸起,眼睛也陷了进去,眼神中也多了几分不安和迷茫。他在辎重营已经呆了三天,短短的三天,就将他的信心消磨得一干二净。

    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可能正如向朗所说的那样,不仅不认识自己,而且也不认识诸葛亮。

    战败以来,他一直在不断的反思,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中蕴含着痛苦的希望。可是现在,他的这点希望却慢慢的沉沦下去。作为诸葛亮身边的亲信,参与了无数计划的心腹,他知道这种沉默代表着什么。

    他忽然间发现,自己的那些反思变得没有意义。对于一个死人来说,懂多少道理又有什么用?

    我要死了吗?马谡觉得不可思议,恍在梦中。

    是的,我要死了,虽然那与战败无关。

    可是,我才三十九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